第32頁(第1/2 頁)
出兵打仗,先定後方。趙國的實力最強,不得不防。於是秦昭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集會,約定雙方息兵言和。澠池會背後,還隱藏著一位名將的故事,那就是廉頗。這員名將,我們以後再說。且說秦國後方已定,隨即騰出手來,全力攻楚。主將不是別人,還是白起。
在此之前,秦楚多次交戰,楚國敗多勝少。楚人一聽秦兵便覺膽寒,更兼有名將統領。白起審時度勢,決定採取猛虎掏心的戰術,不糾纏一城一地,直接攻擊楚國的心臟郢都。現在我們無關痛癢地評論,這樣部署看似沒什麼了不起;但在當時,千里奔襲,放棄後方依託,深入敵國腹地,進行外線作戰,可不是輕易就能做出的決定。除非那人不是將才,只是沒心沒肺的棒槌。決定之前,白起一定經過了縝密的思考,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類似情形,電影《大轉折‐‐千里躍進大別山》中,也能找到:劉鄧接到中央的指示以後,苦苦思索一夜,然後才下定戰役決心:走!
方略已定,白起隨即指揮人馬,經藍田,出武關,然後大軍乘船沿漢水南下。這樣方便行軍不說,還有利於大軍就糧:漢水兩岸豐饒的土地,必須成為秦軍的糧倉。
有個貶義詞叫過河拆橋,此時的白起,就是這樣的人。他命令部下,每經過一條河,就拆除河上的橋;軍士登岸以後,戰船全部燒掉,堅決不留後路。
白起預演了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以無比強硬的姿態,表達了必戰必勝的決心。秦軍士氣大振,楚軍則聞風喪膽。此時的楚國,幼主新立,內政未修。奸臣當道,令尹子蘭禍亂朝綱;忠臣被逐,左徒屈原流放汨羅。外交遭伐,秦國使用離間計,破壞了齊楚同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能擋得住如狼似虎的隴西秦兵?白起勢如破竹,沒過多久,兵鋒便直指鄢城。
鄢是楚國的別都,在今天的湖北宜城東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向郢都的咽喉和門戶。鄢城一失,郢都必定不保,所謂唇亡齒寒。頃襄王熊橫很清楚這一點,因此集中楚軍的精銳,在這裡死守不退。
白起到達鄢城之後,紮好營寨,派出警戒,隨即部署攻城。他一聲令下,成群結隊的秦軍,扛起雲梯,架好衝車,就向城牆衝去。拋石機拋石,弓箭手放箭,掩護步兵進攻。
冷兵器時代,防禦比攻擊更佔優勢。楚軍依託城牆,拼死抵抗。秦軍激戰多日,損失慘重,也沒能拿下鄢城。
大軍久屯堅城之下,向來是兵家大忌。怎麼辦?繼續殺掉失敗的將士以正軍法嗎?只怕他們的性命白丟。白起的眼神隨著手指,一點點地劃過作戰地圖,終於找到了破綻。夷水出山谷,流向東南。這是天然的武器啊。
白起親自勘察好地形,然後派出一哨人馬,築起堤堰,攔蓄夷水,同時挖條渠,直通鄢城。這條渠上起湖北南漳縣的王家河,下至宜城璞河鎮的赤湖村,蜿蜒七十餘公里,比都江堰還要&ldo;大&rdo;三十多歲。本來用於攻城的軍事設施,竟然也能造福百姓:灌溉著兩岸三十多萬畝良田,人稱白起渠。它溝通時空,連線著兩位中華名將:前面是戰神白起,後面有中國軍魂、梅花上將張自忠。血戰潢川後,張將軍升任三十三集團中將總司令、加上將銜,率部抵達鄂北駐防,此時該渠經年失修,完全廢棄:天旱無水,下雨成澇,兩岸十年九災,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張將軍的司令部設在宜城的赤土坡。他心繫民瘼,對此很是著急。聽說當地百姓有修復白起渠的願望,立即派人勘察地形,仔細研究,然後電呈湖北省代理主席嚴重,為民請命。嚴重欣然同意,工程迅速立項。張將軍派部隊參加施工,承擔土質最堅硬地段的土方任務。可惜開工不久,抗戰期間正面戰場的唯一一次戰略進攻、冬季攻勢於1939年冬天開始,將軍奉命率部渡過襄河攻擊日軍,工程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