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2 頁)
在以前,王書輝的想法只是單純的紙上談兵,但是在穿越門存在的條件下,在明朝末年這個複雜惡劣,但是又充滿機遇的條件下,改造和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就成為了一種可能,這讓一輩子都生活在平庸中的王書輝激動不已。
要不要抓住這個機遇,重新創造一個新的中國,這是王書輝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他也充分的意識到,實現創造新中國的理想,其過程是複雜的,艱辛的,甚至於他的生命安全和在現代社會的存在,都要受到威脅。王書輝覺得,在工業文明充分發展的現代中國,他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文明交替之際的明朝末年,他即使最終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實現理想的環境還是存在的。
選擇是艱難的,王書輝不僅陷入沉思之中。在躊躇中的王書輝突然看到自己牆上的一段話,那是《鋼鐵是怎樣煉成》中保爾柯察金的名句,&ldo;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l;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r;&rdo;
第五章、準備 1
王書輝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是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之上的。對於這一點,他心知肚明。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你可以問問被現代智人當食物吃掉的尼安德特人,你也可以問問在西方殖民者火繩槍和天花病毒下,幾乎被種族滅絕的印第安人。像科幻大神劉慈欣在《三體》裡寫的不同宇宙文明的關係一樣,不同等級的文明之間即使在宇宙環境下,仍然遵循著叢林法則。
在王書輝眼裡,農業社會的人,也僅僅是需要改造和教育的物件,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意義。
所以在考慮怎麼在明朝末年進行改革的辦法的過程中,王書輝更多的考慮的是農業的問題,工業的問題,科技的問題和思想文化的問題。
短短的一夜時間,王書輝並沒有時間考慮的太詳細。但是他知道,在農業社會裡,農業問題一直是第一問題。所謂無農不穩,不論進行什麼樣的計劃,沒有穩定充足的糧食供給的情況下,都是不行的。而解決明末的糧食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推廣抗旱抗寒的高產作物。在小冰河惡劣氣候條件下,也能保證高產的耐寒作物,主要就是玉米、地瓜和土豆、南瓜這些東西。它們的特點就是,即使在落後的古代農業技術水平下,也能保證較高的產量。
王書輝瞭解的,玉米在東北地區的畝產大約在一千斤左右,這是在大田種植,不能進行精耕細作條件下的產量。當然,化肥農藥也是要搞的,灌溉也要比較到位。
地瓜的畝產就比較誇張了。在精心耕作的條件下,畝產一般都超過四千斤。一些高產的品種,畝產過萬斤是很普遍的。那種在房前屋後隨便種一種的,沒有化肥農藥的情況下,畝產也超過一千斤。
土豆的產量也很高,在東北地區的畝產普遍在三四千斤左右。作為南瓜大省的黑龍江人,王書輝對於南瓜的產量可是很清楚的,南瓜畝產普遍在兩千斤以上。如果進行吊種,也就是搭了杆子讓南瓜往上長,充分利用空間的話,畝產超過五千斤是很正常的。
不過王書輝也知道一個很簡單的常識,這些作物之所以高產,是在農業科技大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按照王書輝瞭解到的情況,這些作物之所以高產,也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家在農業科技上的投入,使得很多作物得到改良,產生了很多高產的優良品種。
王書輝當然知道,在明朝末年的環境下,這些作物是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產量的。這個時期明朝本土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