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破了齊軍的幾道防線,而後他又在齊軍的一步步引誘下,逐漸朝敵縱深發展,他要像一根楔子一樣狠狠地嵌入韓信的肉中。而當齊軍的中路防禦稍顯出些空隙時,已經滿懷僥倖心理、急於求戰的楚軍隨即在項羽的率領下迅速向齊軍中央陣地撲去,雖然有些冒險,但以眼下這種情形看畢竟是值得的。
倒是項羽身邊所剩無幾、已是身經百戰的大將季布等人始終覺得齊兵規避得有些蹊蹺,好象在專門跟楚軍兜圈子似的。於是在部署新一輪的攻勢之際,季布也便像鍾離昧一樣提醒項羽不要輕易向(超出楚軍數倍的)齊軍的中心發起全面突擊,因為經驗表明:韓信的用兵是很詭詐的,他的兵也一向是很能打的;楚軍不妨穩紮穩打,先從試探齊軍的兩翼開始,再慢慢擴大戰果,以免虎陷狼群。
然而已經被全然撩撥起殺心的項羽哪裡經得起誘惑,他乃道:“此番敵以虛代實,有疲我之心,其實這分明就是他韓信使的拖延之計,故而本王才更當一氣殺他個片甲不留……且本王自與漢軍戰,從無敗績,願諸君共勉之!成敗在此一舉,勿須多言……”而且今日若不能決出個生死,恐怕楚軍大兵回營都可能吃不上一頓飽飯,算了吧,大不了就是一死,得意一時、縱橫數載也值得了。
當然,他項羽還沒有傻到只作無謂的衝動,他只是覺得韓信肯定是有些打心底懼怕和忌憚自己的,或恐他們之間還有些可憐的情義。所以他便想先從氣勢上把韓信的齊軍壓下去,令其知難而退,這樣也許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單憑一個說客辦不到的事情,很多時候應該用拳頭就可以辦到。
無疑,項羽的決斷還是不失英明的,他從來都不是草莽。
因此很快的,項羽就率軍殺入了齊軍的中央陣地,這樣便容易迫使齊軍不得不與楚軍展開死戰。可是沒想到,剛一交手,韓信竟主動把它讓了出來,而他自己則迅速退到了一處高坡之上,命人揮舞令旗開始做出了合圍楚軍的架勢。雖然這招在項羽看來已不新鮮,但卻很容易引起士兵們的恐慌情緒,而且虛虛實實,本來就是用兵的常例。
果然,剛才還多少顯得倉皇和凌亂的齊軍一下子就恢復了嚴整的秩序,這時候項羽才覺得的確是很有些不對勁,齊軍頻繁變換的組織布防開始令他有些眼花繚亂,可是後悔也已經晚了,再說他項羽又怕過誰。於是,他就準備如當初的龍且一般向著齊軍主帥韓信處發起猛衝,集中兵力就只認準敵人一個點③,因為他確是需要迫使齊之生力軍跳將出來,然後便可力爭打疼韓信、打退韓信……
不過,韓信這小子到底技高一籌,“十面埋伏”陣的靈魂就是要以靈活多變、避實擊虛來達到挫敵鋒銳的目的——以戰車、刀車等可以隨意移動的輜重物先行一步步地阻止住敵騎兵發起的猛烈衝擊,再輔之以士兵們各自攜帶的大塊木石等所靈活地堆起的一道道障礙、加以弓弩配合以便阻止住敵步兵軍發起的衝擊……如此一來,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緊密配合,環環相扣,不僅可以實現在運動中分割敵人的意圖,更可以伺機慢慢地蠶食、消滅敵人。
總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如此複雜、嚴密的陣形配合,韓信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思考它,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演練它——三十萬眾可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指揮得了的,大兵團作戰需要的是極其高超的指揮藝術;而因此,韓信後來才勉強地許以漢王劉邦不過可以領兵十萬,而自詡自己將兵乃“多多益善”。
③ 毛澤東說:“反對兩個拳頭打人”,就是要(在總體劣勢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以形成區域性的相對優勢,而被稱譽為“百萬軍中取敵之上將首級”的孟良崮戰役就是這一用兵原則的經典體現;法國著名軍事家、皇帝拿破崙也是這一戰術原則的提倡者和成功實踐者。
第3小節、十面埋伏(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