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蔬菜大棚裡求致富,趙玖申改行買木材(第1/5 頁)
自從趙玖明離開了家鄉,沒有任何音信回來,他母親比較牽掛,因為這是自己的二兒子第一次出遠門,而且是去了那麼遠的地方。今天一上午她坐在屋門口那裡發呆,她在想兒子那邊的工作是否落實了,是否可以吃的慣那邊的飯菜,是不是寫的信已經在路上她正尋思著,看到了大兒子趙玖康來了。趙玖康說:“娘,明天開始我找了幾個人幫忙,要在東邊那茬子地上建大棚,到時候你給欒莉幫忙收拾一下飯菜和看下孩子,大致四五天就可以把大棚建起來。”母親說了聲:“好”又問:“你二弟有音信了沒有?”趙玖明答道:“娘,這才走了幾天,也就是剛剛到深圳,他那邊安頓好後就會寫信給我們的,再說他都這麼大了,完全可以照顧自己,你就別操心了。”俗話說,兒行千里母必憂,哪個孃親不是想念著自己的孩子。
趙玖康的母親,是一個很傳統的家庭婦女,50歲出頭,臉上深深的皺紋寫滿了經歷,眼睛深深陷在眼眶裡,平時她不苟言笑,給人一種很抑鬱的感覺,她沒有多少文化,僅僅是上過小學一年級。她待人比較實在,總是很樂意去幫助別人,但別人對她的幫助,她總是找機會盡快還人情給別人。她是一個吃過苦的人,年輕的時候,農村不好過,她從小七八歲就開始拔草摘棉花掙工分,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家裡有點好吃的也都讓給了孩子。她自己很簡樸,一件衣服穿好幾年,在孩子們的眼裡,母親過年穿的衣服跟平時基本上是一樣的。
這幾天,天氣炎熱,綠油油的玉米在地裡瘋狂的生長著,路兩邊的樹上到處是知了的嘶喊聲,中午大家基本上都呆在家裡避暑或者吃完飯後睡午覺。此時,趙玖康在家裡的院子裡,找出了之前的兩把鐵鍬,用水在石頭上磨了幾遍,還找了之前放棄不用的兩扇屋門板,砍好了幾根粗木樹枝當作木樁他在準備明天挖土建大棚的工具。
大棚,就是指的種蔬菜的溫室,三面需要建立厚厚土牆,中間使用長竹子做檁,下面用水泥柱子作為支撐,整個大棚用透明塑膠布包起來,天氣降溫的時候再用毛氈將塑膠布蓋上,白天將毛氈掀開,讓陽光透過塑膠布照射到大棚內部,晚上將毛氈蓋住整個塑膠布保持大棚內部的溫度。
蓋溫室大棚,趙玖康是整個村子第一家,他24歲了,剛結了婚有了娃,所以趁著年輕有力氣打算拼搏一下,他想透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向有限的土地裡賺取更高的收入。第二天一早,趙玖申,李季等五六個幫忙幹活的鄰居拿著鐵鍬等工具來到了趙玖康的那塊空地上,大家用米尺測量好尺寸後,就開始用鐵鍬掘土壘土牆,溫室大棚的後牆要求很厚,因為牆薄了保溫效果不好。那個時候農村還很少有挖掘機,這個牆需要大家用鐵鍬一點一點的挖土築成,幹了一個上午,挖起來的土牆也才有半米高十幾米長。中午大家在趙玖康家吃了飯,大家閒談了一會,也沒有休息,下午繼續挖土築牆,還找了兩頭牛在挖成的土牆上來回走,目的是壓實,讓土牆更牢固一些。
修建了三四天後,大棚牆體的雛形已現,長度大約80多米,牆體高度1米多,再增加牆體的高度就需要兩扇舊的門板橫著放,南北各一塊,四周用木樁固定,向裡面扔土,然後用鐵錘夯實,把門板拆掉後,這樣在原來牆體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扇門的高度,繼續向前固定門板,繼續填土夯實,一段一段的完成整個牆體的增高,最終成型了的牆體高度大致在18米到2米左右,再用光滑的木板將牆體的周圍拍打平整,這樣牆體基本上就完工了。
牆體晾曬了幾天後,趙玖康便開始在裡面安裝水泥柱子,後面是一排高的柱子,前面是一排矮柱子,高柱子和矮柱子上固定一根長竹竿,柱子和竹竿都固定好後,大棚的骨架基本完成了。後來幾天,趙玖康又去市場選擇塑膠布和毛氈,對比質量和價格後交了訂金,到時候銷售商可以將塑膠布和毛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