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1/5 頁)
情。這種愛情穿越了戰爭的藩籬。
傑安居住在法國的一座小城亞眠,他是土生土長的亞眠人。他從未離開過亞眠,就像他從未懷疑過父母的愛情。傑安的父親是一個駐紮在亞眠的德*官。傑安的法國母親被派去照顧父親飲食起居。
在朝夕相處中,年輕的德*官和法國姑娘相愛了,並在1941年初生下了傑安。傑安母親回憶說,他的德國丈夫非常愛她和他的孩子,在撤離法國的時候還曾經許諾會盡快回來與他們一起生活,儘管他再沒有回來,因為他的父親戰死了。
在那個特殊年代,跨國戀情並不值得稱頌。與敵人相愛更是一種危險的犯罪。二戰結束後。那些與德*人有過羅曼史的法國女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根據研究者近年所做的估計,當時大約有1萬人受到懲處,1萬人受到懷疑和質詢,萬名婦女被剃了光頭,脫光衣服遊街示眾。;…;
而在德國,194年,蓋世太保頒佈了一個法令——“所有與德國女人發生過性關係的法國人,包括波蘭人都要被處以死刑。”然而這條法令卻並沒能阻擋住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之間的愛情萌發。
由於戰爭的需要,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德國男人都被送上戰爭前線。與此同時。為了供應戰場物資,德國的工廠又需要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於是,德國不得不運送大量的包括法國人、波蘭人和俄國人在內的外國戰俘和勞工到德國境內從事強制性生產勞動。截止194年。僅僅法國一個國家就向德國提供了總計三百萬的勞工和戰俘,而這些法國勞工也在德國留下了上千個德法私生子。…;
年近九旬的讓?路易?葛訶朗至今回憶起在德國的勞工經歷都激動得不能自持。與戰俘不同,作為勞工,讓?路易?葛訶朗可以在柏林街頭散步,甚至他還有一點點的工資可以讓他坐在咖啡館喝咖啡,所以他得以有機會與德國女人接觸和交談。
當然並非完全沒有限制,但這種限制反而使得年輕人的愛情更充滿趣味性。讓?路易?葛訶朗和柏林的德國女人相愛了,那一年他只有二十歲。在他們的孩子出生後不久,德國戰敗。二戰結束,他和其他的勞工一道被遣返回了法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德國。;…;
本來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出生理應都受到讚美。。而這些二戰期間的德法私生子的出生卻伴隨著詛咒。因為他們是家族和國家恥辱的證物。無論在德國還是法國,幾乎所有的二戰私生子都經歷了孤獨與隔絕的童年。
根據德法私生子喬思安?克魯伊回憶,七歲那年,因為同學罵她是“德國佬的雜種”,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在她的整個童年時期,充斥了白眼、侮辱和拒絕,沒有孩子願意接受她成為自己的朋友,在漫長的孤獨童年裡,她只能幻想自己的父親是一位英雄或者神來聊以自慰。
克勞斯?彼得?尼克爾從不知道自己有一半的法國血統,直到五十歲那年。他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來信的是他的血緣上的姨媽。姨媽在信中告訴他,他是法國勞工和德國女人的兒子,他的母親為了逃避流言蜚語,將他送給別人收養。
從那以後,在童年時期遭遇的所有疏離與粗暴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於是他開始尋找他的父親,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即使經過那麼多年,身邊的長輩們仍然認為他的存在是一種恥辱。;…;
戰爭兒童全國互助會的創始人吉奈恩?尼伏娃在十三歲那一年明白了許多事,為什麼自己的出生證明上寫著“父親不詳”。為什麼自己的外祖父不喜歡自己,為什麼同學和鄰居會看不起自己。這不僅僅因為她的母親是單親母親,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個德*人。
此時此地,幾萬名“直接通敵”的法國婦女被剃光頭髮,遊街示眾,而她們的孩子有的被遺棄,有的被送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