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失敗 (求收藏,求追讀!)(第1/2 頁)
喇家村,村東頭社科院考古所租住的小院之中。
位於一樓靠近廚房的一間小隔間內,已經被改成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室。
不過,這個實驗室之中,可沒有絲毫“科研”的感覺。
陳翰六人,圍著一口正在咕嚕咕嚕冒熱氣的大鍋,一個個都緊鎖著眉頭,愁眉苦臉的。
“阿翰,遺址裡出土的那碗麵,一根麵條的長度足足有五十厘米,而且放了四千多年了,還基本沒有斷點。”
“結果到我們手上,五厘米的面都搓不出來,這咋整啊。”
莊雲鵬苦這一張臉,非常的喪氣。
【復刻喇家小米麵條】的這個課題,已經正式啟動半個月了。
只是,在過去的半個月裡,幾乎沒有任何好訊息出現。
一開始,小組的成員們按照陳翰想到的“索餅”,用“搓”的方式,試圖將小米麵團搓成一根根的麵條。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無比。
光是掌握好小米麵粉和水的比例,讓其能夠揉成一團不散開的麵糰,就花了幾乎一週的時間。
即便如此,最終做出來的小米麵團,粘性也非常的差,只要稍微放一會,水分蒸發一下,立馬就會散開。
不過至少能團成團了,可以開始下一步試驗了。
隨後,大家就立馬開始嘗試著搓面。
這又是一道難關。
“搓”這個動作,顯然是很考驗力道的。
重了,很容易搓斷。
輕了,又不能搓成麵條的那種橢圓形狀。
課題小組的六個人,足足搓了五天,用了將近三十斤的小米麵粉。
最終小組內最心靈手巧的兩位女性研究員蘇颯和林雅,才勉強熟練的能搓出十幾二十厘米的小米麵條了。
雖然說,離著喇家遺址出土的那五十厘米長的小米麵條還有段距離。
但是二十厘米的長度,怎麼也算是達到“麵條”的標準了。
於是陳翰就打算試煮一下,看看效果了。
結果,就出現了剛才那一幕。
二十厘米長度的小米麵條放進鍋裡,只不過煮了一分鐘,就全都斷開了。
等到煮熟的時候,都斷成1-2厘米的小節了,根本算不上是麵條。
近半個月的努力,全部功虧一簣。
實驗證明了,用索餅的製作方法,雖然說能夠搓出來二十厘米長的小米麵條,但是根本沒辦法煮。
看到這個結果,辛苦了半個月的莊雲鵬能不沮喪才怪。
倒是陳翰在看到這個結果後,表情沒有絲毫的變化,依舊很是沉穩。
“既然用水煮不行,我們試一試蒸的。”
“蒸麵條也是北方很常見的烹飪方法嘛!”
為了復刻小米麵條,陳翰這半個月以來一直在孜孜不倦的上網瞭解與查詢任何與麵條相關的資料。
雖然動手能力沒有多少增強,但是理論知識還是掌握了很多。
一聽他這麼說,大家立馬就燃起了一絲希望。
蘇颯和林雅跑到案板邊,熟練的從小米麵粉袋裡抓了幾把麵粉,加水揉麵、搓面。
不一會後,十來根長度在十幾厘米的小米麵條,就再次被搓了出來。
張健波也跑去隔壁的廚房,借了個蒸鍋過來。
在鍋底打了兩盆水,放上了蒸格後,蘇颯就將搓好的面放到蒸鍋裡,開始蒸了起來。
每個人都一臉期待的緊盯著蒸鍋。
看著它從平靜到沸騰再到冒氣。
張健波掐著時間,在鍋開三分鐘的時候,立馬伸手掀開了鍋蓋。
然而,當繚繞的蒸汽散去後,看到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