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1944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德國法西斯的第9、第10裝甲師,仗著優勢火力與兵力,氣熱洶洶地向英軍第1空降師一部發動圍剿。可是,這些戴著紅色貝雷帽的英軍士兵大都經過狙擊手的射擊訓練,幾乎個個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德軍的進攻步步受阻,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增派反裝甲火箭、自行火炮和火焰噴射器部隊,才在第4天達到目的。這些英軍戰士超群的作戰本領,後來為他們贏得了“紅魔鬼”的赫赫威名。
狙擊手的價值
狙擊手的價值
以最小的成本使敵軍付出最大的代價,這是當今世界各國不遺餘力對狙擊手大加訓練的根本目的。狙擊手常常執行的命令包括指定狙殺、巡邏狩獵、非硬性裝備破壞、隨隊觀察警戒及火力支援。
狙擊裝備
狙擊裝備
由於各國部隊與各級特戰單位對狙擊任務的要求不同,所以狙擊手的裝備也各不相同,但偽裝服、狙擊槍(含狙擊鏡)、測距觀測鏡、手槍、刀子、地圖、指北針、基本維生裝備是絕不可少的;其他如無線電、衛星通訊儀器、星光夜視鏡或前視紅外(FLIR)、雷射測距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則依任務及個人喜好選用,以上指的都是公發的制式裝備。而在個人裝備上,為了長時期潛伏與維持靜止姿勢,大部份的狙擊手們都使用水袋與吸管,而捨去傳統水不用。基於同樣的理由,標準的口糧亦不符需求;在出任務期間,狙擊手通常會以高能濃縮口糧作為食物及熱量來源,這種特別設計的口糧,可將一個人一個禮拜的熱量所需,縮減到只有半個便當盒大小,其中蛋白質與卡路里含量極高,並新增了多種維生素與其他營養成份。而服裝與腳下的鞋子也需長期穿戴,必須考慮防潮、保暖與舒適性,以及最重要的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的適用性,而這也是所有狙擊用裝備的共同考量。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併,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佈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null3z中文《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公元前403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