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傾巢而出籬下居(第2/4 頁)
梁便會更加結實。家裡的炕、爐子也都紛紛改由磚塊砌成,就連院子也陸續從土院升級到磚院。磚窯的基礎造型雖然出自窯洞,外表卻已清爽了很多,磚塊的材料也使得房子更加乾淨整潔。再到後期,磚窯的造型變得越發時尚,人們開始陸續給自家房子貼瓷磚、砌水泥、刷洋灰,而窗戶也從最開始的小木格加窗戶紙,進化到後來的大方格玻璃窗,甚至是大塊玻璃做的推拉式窗戶。
何勝軍家最早住的就是傳統大土炕,何朵幼時最喜歡鑽到牆上的被窯裡,抱著一堆被褥自娛自樂。偶有女人們抱著孩子前來串門,那些穿著開襠褲的小屁孩不小心尿到炕上時,許嬌蘭會用抹布擦拭幾遍,油布便重新錚亮潔淨。
等到何朵五六歲時,何勝軍把家裡的土炕拆掉,換成了時興的大木床。那時的床基本都是請附近村裡的木匠打造,所用的木頭也是農民家自己種了十幾年的大樹。農村的樹和人一樣長的隨意,只需拿個樹苗在山裡或田邊隨意走走,看到哪塊地方舒服順眼就種下去,最多澆上幾次水,等樹苗抽出新的嫩芽時,就只需慢慢等待大自然陽光雨露的滋養了。
每到過年時,何勝軍夫婦就要把上一年的窗戶紙撕掉,將麵粉熬成漿糊,用稻穀杆紮成的刷子把漿糊刷在窗格上,再重新貼上新買的窗戶紙。潔白光溜的新麻紙立刻襯的家裡光鮮清亮,加上門口和牆壁上貼的大紅對聯,新年的氛圍呼之欲出。再往後錚亮的玻璃窗陸續進入家家戶戶的宅院,那時候何朵過年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和姐姐一遍遍擦玻璃。
整個老何家都住在同一個院子裡,房屋也是一整排齊刷刷的磚窯。磚窯一共六孔,最西邊兩孔是何勝軍一家住,中間兩孔由何勝軍的父母和三弟何勝華居住,最東面的兩孔則是何勝軍二弟何勝利家。一大家子共計十幾口人同住在一個大院,每天都熱鬧非凡。
何勝軍近十年來最大的一筆收入,便是賣掉磚窯的錢。買他磚窯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三弟何勝華。由於老何家經濟條件整體都不寬裕,何勝華遲遲沒有足夠的錢圈窯,以至於結婚也比同齡人晚了兩三年。後來還是何老爺子提了建議,讓大兒子把房子賣給老三,這樣價格不至於太高,給老三省錢的同時,老大也有了一定的收入,最終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何勝軍著急用錢,多年來的虧空讓他早已難從村民手中借到新的資金。相對而言,賣房的確是來錢最快的辦法。於是簡單和妻子商量了下,便同意了。
房子交割的過渡期裡,何勝軍先騰出靠中間的一孔窯給弟弟和新過門的弟媳住,自己一家則集中住在最西邊那孔。雖然暫時沒有搬走,房子的改造卻還要繼續,於是一家人一邊住在裡面,一邊由著弟弟拆窗戶修葺門面。有那麼一段時間,臥室的窗戶一直只有窗格沒有玻璃,日常遮擋的用具只是一大塊淘汰下來的舊床罩。床罩用密密麻麻的大頭釘固定在窗戶上,雖然難看且無法移動,白天黑夜都一個樣子,至少起到了遮擋效果。
許嬌蘭:“你看你敲的這個醜嘛,紙墊都歪到哪裡了!”
何勝軍:“斜著才好看麼,全都方方正正的有啥意思!”
何勝軍:“女兒,再給我幾個釘子,這兒有點硬,得多釘幾個。”
何朵趕緊給父親遞了一捧大頭釘,還有母親用煙盒裁剪的小方紙。小方紙塊墊在釘子和布簾的中間,會加大窗簾的固定效果。
許嬌蘭:“不行,這兒忒高了,這幾個你釘。”
白天裡爸媽拿著錘頭叮叮噹噹固定舊窗簾的熱鬧畫面,很多年後依然會時不時冒入何朵的腦海。
冬季的一個深夜,何朵一家在酣睡中被院子裡罵罵咧咧的吼叫聲驚醒。那時何朵還太小,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只記得有一群人在窗外推推搡搡,其中一個很熟悉的嗓音一直在不斷地衝屋內嘶吼。那人一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