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第1/2 頁)
分裂容易,統一難,敗國容易,強國難。
如果不是戰爭給中華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傷害,又怎會讓中華被外族入侵,陷入長久的分裂當中?
嚴格來說,三國時代的每一個勢力之主,都是歷史的罪人。
如果中華之內的所有人,都團結一心,一致對外,那麼中華早已屹立於世界之巔。
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為了個人榮耀,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肆意妄為,他們不單是我們中華的恥辱,還是整個人類的恥辱。
三國時代的百姓雖然愚昧,可是他們分得清誰好誰壞,分得清誰正誰奸,分得清誰善誰惡。
曹操勢大之時,人們懼怕他的淫威,委曲求全,不敢吭聲。
可是當他失勢之時,所有人都站了出來,要為天下討回公道。
可以說曹操作為一個惡棍、暴徒是很成功的,但是他做人很失敗。
他不知道義,不知廉恥,不為世人所認同。
曹操走上了他的奸雄末路。
形勢一片大好,我抓緊時間,解決河北之事。
劉備救出袁尚,曹操失去了要挾袁紹的砝碼,袁紹就可以重回反曹陣營。
我親自趕赴河內,與袁紹進行談判。
現在控制袁尚生死的是劉備,劉備已經舉起反曹大旗,袁紹還有什麼選擇?
他唯有和劉備搞好關係,與劉備步調一致。
袁紹承諾加入鐵血聯盟,我派了一隊親衛護送他返回鄴城。
至於張郃、高覽,在我的勸說下,與他們的數萬軍隊都留在了洛陽。
袁紹此時為形勢所迫,不會與他們計較,可是時間長了,難保袁紹不會翻出舊帳,與他們清算兵變舊帳。
如此還不如留在洛陽。
我已經安排親衛去鄴城順帶接回張郃、高覽的家眷,量袁紹也不敢阻攔。
沒有了後顧之憂,張郃、高覽可以在我方勢力盡展長才。
袁紹未回到鄴城之前,我的親衛就提前混入城內,聯合一直被袁紹關押的田豐,進行了一場誅殺假袁尚的行動。
袁紹隨後返回鄴城,重新掌握了整個河北的大權。
袁紹穩定了內部之後,最終通告天下,加入鐵血聯盟,討伐曹操。
曹操陷入了絕境。
此時此刻的曹操已經無法徵調他的大軍出征了。
他唯有將大軍集結在許都城內,做最後的頑抗。
秋風蕭瑟,這一年過得好快。
洛陽和長安兩地的糧食大豐收,令我們徹底擺脫了吃飯難題。
從整體上看,我們已經沒有了內憂。
軍民齊心,百姓安康,地主守法,糧食豐裕,商業繁榮。
封建社會未必就不能出現社會和諧的景象,所謂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在良好的社會體制下,也可以和平共處。
我不敢肯定這種和諧的狀態能維持多長的時間,畢竟人生短暫,當我們的下一代在和平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時候,他們會忘掉和平的難能可貴,會延續歷史的規律,在分久必合之後,開始另一次的合久必分。
趁熱要打鐵,趁病要他命。
曹操已經跌到了他人生中的最低谷,我就要給他來一個致命一擊。
不過,在此之前,我需要考慮擊敗曹操之後的事情。
曹操敗亡,漢獻帝會恢復自由之身,那時會否出現另一個曹操,透過控制漢獻帝來侵吞天下?
即使沒有,那麼讓懦弱的漢獻帝建立一個舊制的朝廷,還不是會恢復灰暗的社會體制?
這不是我最終想要的結果,如何能避免無謂的戰爭,如何能令百姓安穩的生活下去,這才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