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2 頁)
大軍行至洛陽城之際,虎牢關方向傳來軍情。
陳留方向的曹軍逼近虎牢關,曹仁和夏侯惇領軍想要奪回虎牢關。
賈詡怕有閃失,猶豫不定。
雖說虎牢關尚有陷陣營,丹陽軍,還有數千步兵精銳,曹軍沒有十萬大軍,難以攻克虎牢關,可高順為人正直,不善陰謀詭計,真怕落入敵人算計。
這時,洛陽城到了一隊人,正是紀靈和原來的袁術軍將官,他們聽聞有戰事發生,想要隨軍建功,所以轉道洛陽來找救援軍。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匈奴進犯
賈詡看過我寫的書信,當下決定將洛陽援軍交由紀靈率領,再留下一名身邊的學生輔佐,然後自己回到虎牢關,和高順一起面對陳留曹軍。
河內土豪聯軍覆滅,司馬一族將司馬懿送到洛陽充當人質。
此次救援長安,賈詡就將司馬懿帶在身邊,正好讓其輔佐紀靈。
紀靈率領洛陽援軍到達潼關,會合了留守的一萬飛騎軍。
此時司馬懿獻上計策,以閃電之勢奪取華陰。
紀靈聽從司馬懿的建議,馬不停蹄,率領三萬飛騎軍,趁夜攻入華陰城,俘虜了段煨的家人。
潼關由楊奉率領一萬步兵大軍鎮守。
長安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
叛軍要麼選擇投降,要麼就只有滅亡。
沒想到局勢一下變得如此有利。
早知如此,我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去堵截張魯的大軍。
即使他們來到,有飛騎大軍的協助,一定能讓他們無功而返。
沒了張魯大軍的威脅,張遼率領溫侯軍全軍出動,去尋叛軍主力。
長安城由我率領一萬步兵鎮守。
長安各方勢力已經聽聞張魯大軍撤兵,張遼率八百精騎大破叛軍萬人大營,飛騎大軍攻破華陰的訊息,一時間紛紛有所行動。
原先保持中立的弱小勢力馬上派人前往長安城,表示支援我軍,完全服從我軍領導。
一些和叛軍多有瓜葛的勢力,馬上發表申明,和叛軍劃清界限,表示不再助紂為虐,要全力支援我軍平叛。
還有一些已經加入叛軍的勢力,馬上離開叛軍,表示一時受到段煨迷惑,願意重新投入我軍懷抱,要改過自新,為我軍平叛出一份力。
反叛聯軍分崩離析,再不成規模,只留下了段煨孤軍奮戰,面對我軍兩方夾擊。
張遼派出使者去見段煨,要求他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否則他的家人馬上橫屍陣前。
值此末日臨頭之際,段煨的信心徹底崩潰,再無法堅持抵抗。
段煨面向蒼天,淚流滿面,舉起手中短劍,選擇自戮而亡。
主將已死,段煨屬下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我軍。
長安叛亂由此平息。
段煨是一念之差,被權利矇蔽了雙眼,受曹操暗地裡挑撥,做出了錯誤之事。
他在長安本已處在權利的中心,只要死心塌地的追隨我軍,將來也會是一等大臣,封疆大吏。
可他不滿足於居人之下,受人節制,野心膨脹,最後自取滅亡。
人之本性,都想自由自在,無人管制,可政治這場遊戲,總有上下級之分,總有權力高低之差,能站在權力巔峰的人總是少數。
若是不看清現實,想要一步登天,註定會是悲慘命運。
在權力巔峰無疑是最大的榮耀,可總有象段煨這一類人,想要取而代之,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最後總有一方滅亡才能終結。
政治中沒有對與錯,沒有是與非,其中的矛盾是激烈的對抗,不死不休。
長安這場政治遊戲,不只有段煨參與,還有更多的人加入了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