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入塾(3)(第1/2 頁)
楊剛告辭了曾祖父母和祖母,回了二重主房。稍作休息,楊剛就和母親,姐姐一起去了私塾。 楊傢俬塾離主家並不遠,就在大拱門內往右沿那花河走約五百丈上下就到了私塾大門。進入私塾大門,順大路朝前走五十丈就到了福禮先生居住的院落。福禮先生的院落在二班二組小院落對面,中間隔著私塾大路。在先生的院落內,楊剛見到了福禮先生。 "伯祖先生安好!"楊剛參拜道。 楊夫人和姐姐也和福禮先生行過禮。 "自家人不用多禮。"福禮先生擺了擺手。 他見楊剛文質彬彬,三歲年紀就有一屆書生模樣,甚懂禮數,心中先是喜歡了幾分。招呼楊夫人坐了,說道:"孫兒這兩年在禁地修武,可曾接觸過文墨?"他以為老祖也會教楊剛文墨的。 "回伯祖先生,不曾呢,楊剛未曾接觸過文墨。"楊剛說道。 "那你識字嗎?"福禮先生問道。 "不識。"楊剛如實道。 "這樣啊,那先生給你讀幾段經文,然後你再複誦出來,你看可否?"福禮先生道。 他要考察一下楊剛的聰明度,看看分在一班哪一組更好,不然心中沒底,今後不好調教。既然楊剛不識字,那隻好讀經文讓他複誦,考察楊剛的記憶力,從其記憶力的高低也可知其聰明度。考察聰明度是私塾掌握新入塾學子最重要的一步,是私塾如何安排學子的重要依據。凡是新入塾的學子,無論出自官身平民,富貴貧賤,只要被招入塾,都必須走這一關。楊剛雖是楊家少爺,也不能例外。 福禮先生說罷,隨便拿起一本經書:"楊剛你聽好了,等先生讀完後你就複誦出來,看能複誦多少,好嗎?"福禮先生直呼楊剛名字而不稱少爺,這是以先生的姿態將他當成學子了。 "行,聽先生的。"楊剛也以學子自居,應道。 "子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有安,安而後有慮,慮而後有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福禮先生將四書中的"大學之道"章讀罷,看向楊剛:"楊剛,你複誦給先生聽聽吧。" 楊剛想都不想,誦道:"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楊剛一字不漏的誦讀了出來。福禮先生點點頭,這是四書中的大學之道章,比較好記,也短些。楊剛白丁一個,只聽一遍就能一字不漏的誦讀,已經很不錯了。福禮先生又翻到很長的"平天下章",讀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母以使下;所惡於下,勿以事上;所惡於前,勿以先後;所惡於後,勿以從前;所惡於右,勿以交於左;所惡於左,勿以交於右。此之謂絮矩之首。《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又為利也。" 讀完後,福禮先生心道,這段經書都有五百字以上,這次若能誦個八九不離十,就是一等一的聰明瞭。哪知楊剛未等他問話,就開始誦讀這段經文,不但一字不差,甚至還模仿先生的語調句氣。驚得福禮先生象看怪人一樣看著楊剛,這還是未接觸過文墨的人嗎?就算是熟讀過四書五經的人,也不一定能誦出的,真是逆天了。 他不知道,記憶可是楊剛的強項,楊剛有仙念融合,不但過目過聽不忘,還能提煉最佳化,去短存長,去偽存真,比影印機還牛逼。只要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在仙唸的作用下都會全部刻在腦子裡。最不可思議的是,凡是記入腦海的學問和知識,還會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