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炮彈有條不紊的由二號炮手放置在炮口,由一號炮手(有時是三號炮手來幹這件事)用推彈器將其推進炮膛,完成之後一號和二號炮手離開火炮站定,站在炮口後面背向敵方(如果由三號炮手來推彈的話則還要等他回到陣位)。與此同時,四號炮手在藥包上打洞,然後取出拉發點火管,用拉火繩鉤住拉環之後將其插入火門內,然後離開火炮,臉部背向敵方(這是為了防止拉火繩打在自己臉上),拿起拉火繩等待發射命令。發射命令可由炮兵連長、炮兵排長或炮長下達,炮彈發射時產生的熱氣、噪音和黑煙會使人很難搞清楚炮彈是何時飛出炮口的。
火炮一旦發射,就有必要對炮彈是否準確命中進行評估。如果沒有那些黑煙和噪音帶來的眩暈和混亂,這項工作還是很好做的,因為飛行中的射彈很容易觀察到,即使是由現代榴彈炮發射的速度高達750/s的彈丸也是一樣。炮長必須確定所發射的炮彈到底落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為下一發炮彈的發射進行修正。在炮長觀察目標的同時,炮手們將火炮滾回陣地,如果可能的話接著開始清潔炮膛。在此之後,炮長下達發射第二發炮彈的命令,重新調整火炮,很可能要對射角進行修正,也可能要修正引信的延遲時間。以上發射過程不斷的重複,直到接到軍官下達的停止射擊的命令為止。
經過訓練後,素質較好的炮組每分鐘能發射23發炮彈。其中,有許多時間花在火炮復位和反覆瞄準上。在戰鬥中,如果敵人正接近炮兵陣地,炮長就會要求取來霰彈。發射霰彈時無需特別精細,可以不用擦拭炮膛,也不必瞄準,只須沿著敵人來襲方向發射即可。
由步兵指揮官確定炮兵連的陣地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部署方式,這種部署通常是為了應對當地的作戰形勢。在這種部署方式中,炮兵連長在沒有上級的具體指示時,要自行決定射擊的目標和射擊方式。
發射的彈種。(未完成)
正文 19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炮兵裝備
更新時間:2011-9-15 9:01:44 本章字數:2102
(1)各國炮兵裝備
英國野戰炮兵幾乎由九磅組成,這種炮的長度是口徑的17倍。重量按1磅炮彈對應15英擔(150磅)計算,裝藥量是炮彈重量三分之一。每個炮兵連還有兩門55英寸的24磅榴彈炮。
普魯士軍隊裝備有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炮長度為口徑的18倍,重量為炮彈重量145倍,裝藥量為彈重三分之一,榴彈炮口徑是55和65英寸。每個炮兵連有6門加農炮和兩門榴彈炮,每門炮需5名炮手操炮,此外還應備3名炮手
奧地利裝備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炮的長度為口徑的16倍,重量是炮彈的135倍,裝藥量為炮彈種的四分之一。榴彈炮與普魯士相似,每個炮兵連有6門加農炮和兩門榴彈炮。
俄國炮兵裝備有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炮的長度為口徑的18倍,重量是炮彈的150倍,裝藥量為炮彈重量的三分之一。榴彈炮口徑為5英寸和6英寸,炮兵連有8門或12門火炮組成,加農炮和榴彈炮各有一半。
撒丁軍隊裝備八磅和十六磅加農炮以及口徑於此相同兩種榴彈炮。
德意志各小邦軍隊裝備八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西班牙軍隊裝備八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葡萄牙、瑞典、丹麥、比利時、荷蘭、那不勒斯軍隊裝備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以上所有火炮都為滑膛炮)
(2)野戰加農炮
各國野戰加農炮,長度為口徑的1618倍,重量為炮彈重量的135150倍,裝藥量為炮彈重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採用這種裝藥量,加農炮進行直射(炮身處於水平狀態),炮彈約在300碼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