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一、影響鐵炮射速的技術因素分析
火炮射速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在不損壞火炮、不影響射擊精度和保證安全條件下發射炮彈的能力。火炮發射炮彈的快慢,反映著火炮威力的大小。
影響因素之一:裝填彈藥的方式遲滯射速的提高。前膛裝滑膛炮因裝彈程式複雜而使射速緩慢。如歐洲16世紀以來迄至19世紀中期以前,陸上用加農炮的裝藥、填彈、發射過程:《美國海軍》中說:&ldo;首先將火藥(裝在一個帆布袋中)裝填到藥膛中,用軟布包裹起來的炮彈填放在火藥上面的彈膛中,之後將一枚長釘插入到火炮後上部的&l;撞擊孔(裝填烘藥和點火用的小孔)&r;中並刺穿藥袋,將少許火藥(也是黑火藥,唯硫磺比例稍高)倒入撞擊孔中,然後便點火了。火炮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並且出現很大的後坐力,而系在船體上的炮索則對火炮起到固定的作用。用水將炮管濕以消滅可能存在的殘餘火星,然後重新開始上述週期&rdo;〔2〕。至於海上用艦炮發射炮彈的辦法:《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說:自17世紀初葉起,&ldo;英國海軍的基本戰術是以五艘艦為一組,每次只有一艘戰船用舷側炮向敵艦射擊,其餘各艦忙著裝填彈藥。一艘艦射擊完畢第二艘射擊,一艘接一艘依次射擊&rdo;〔3〕。《海上實力》中說:19世紀中期以前的英軍&ldo;&l;舷炮齊射&r;一般並不是一艘艦上一側所有的火炮同時發射,那樣會嚴重損傷船骨。通常是先發射前炮,然後按順序依次發射,除非敵艦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rdo;〔4〕。歐洲許多著作附有18世紀末以來的火炮發射程式圖〔5〕,依次為發射炮彈的專用工具、刷膛、裝填彈藥、搗實、支好炮架、瞄準、點燃火門將炮彈發射出去。承載在四輪炮架上的艦炮與雙輪支撐的陸地用火炮相比,主要是後坐靠繩索控制,其餘完全相同。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艦炮除燧發機(它產生火花進入火門引起點火,代替了過去鬆散的火繩點火)的點火裝置和定裝彈藥的採用發生變化外,其餘程式依然如故。以上看出,前膛裝滑膛炮由於裝填彈藥速度緩慢,故射速不會很快。
因素之二:火炮發射後調回原位費時費力。鴉片戰爭時期中英炮架皆為前裝架退式的剛性炮架,至於後裝架退炮和管退炮的出現,那已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了。剛性炮架透過耳軸與炮架直接剛性連線,炮身只能繞耳軸俯仰轉動,與炮架間無相對運動,發射時整炮後坐。因此,火炮通常造得很重,以便穩定炮位,但在人工搬運或用牛馬拖運時,均很困難。火炮恢復到發射位置、重新瞄準需延誤時間,射速受到影響。
因素之三:火炮發射炮彈後,炮膛發熱,需要冷卻,才能重新裝填火藥,冷卻越慢需要等待的時間越長。
因素之四:每次火炮發射後,都要花費時間清理炮膛。因為黑色有煙火藥中的硫磺是一種粘固劑,它能使炭和硝石結合在一起。這種火藥在爆發時有很大一部分變成堅硬的微粒,留在膛面上並且象一股煙似地被噴射到空氣中。殘渣需反覆檫拭,才能使炮膛恢復光潔,否則就會使之受損而縮短使用壽命,甚至會發生嚴重的後果。
因素之五:黑火藥質量影響燃燒完全程度,質量不好的火藥產生大量黑色煙霧,影響視線,耽擱再一次的發射時間。
因素之六:點火裝置的優劣與炮手操炮的熟練程度影響射速。
二、中英鐵炮的射速
清軍鐵質岸炮的射速。鴉片戰爭前後,清軍裝備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主導型加農炮技術大致處於歐洲17世紀系列的水平上。儘管在戰爭前後,經過眾多火器家們的努力,火炮總體水平已和英軍縮小了一些差距。廣東佛山鑄造的生鐵炮基本上反映了當時沿海炮臺所用海岸炮的狀況,也是清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