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3 頁)
正文 資本的工具
更新時間:2011-9-15 9:01:46 本章字數:1847
1。資本主義秩序和封建秩序(典型代表,中國2000大一統諸王朝)都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前所未有的穩定文明秩序。當然,兩者不是一個等級的。葛劍雄統計,中國秦以後到新中國建國戰亂、分裂、內戰有1000多年,略大於統一和和平時期。當然這也是是一個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但是同時說明文明秩序本身是多麼脆弱,在資本主義之前,和平、穩定的社會秩序又是多麼可貴。
2誘發社會秩序動盪的危機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物質匱乏。在一個物質匱乏經常導致餓凍而死的非溫飽社會,社會穩定可能因為一場天災就徹底打破。然後到馬克思的十九世紀,技術進步空前鼓起了人類的希望,人們認為在機器大生產時代,社會制度導致的分配不合理才是最重要的物質匱乏原因。其實一個典型怪胎就是經濟危機,生產過剩。和農業社會的穀賤傷農,看天生產比,以人類理性安排生產計劃顯然是消除資本追逐利潤的盲目性的原因。
3。然而機器大生產是建立在一系列鎖鏈上的。首先,需要一個合理的產出需求優先預期,作為這個合理預期的優先性被認可,資本被大量投入。其次,為了生產需要一系列的生產資料準備,人力,技術,機器,以及原材料。最後,需要一個商品流動機制。作為貫穿整個過程的指標,就是貨幣量數值。如果上述一個流程得以迴圈並使這個數值大量增值,那麼迴圈就可以不斷維持。這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小迴圈。
4。資本主義早期以民族國家為單位是一種意識形態以及自我教育整合的需求,這就形成了主權國家內部的物質生產大迴圈。每一個民族國家都由自己的預期、資本投入、資源佔有、物質分配的大迴圈,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國民經濟。
5。民族國家概念的缺陷引發2次大戰。民族國家是歐洲諸民族在彼此敵意互相競爭中形成的意識形態產物。並隨著列強的全球競爭將此概念迅速擴散到全世界其他地區。資本主義的強大物質力量讓其他地區人民對這個概念深信不疑。如今,形成了完整的以國家主權為界限的壁壘分明的國際秩序。民族國家概念在世界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時代,曾經是一種資本驅動的物質生產和現實的妥協產物。某一些地區的整合獨立好過許多地區不平衡的統一。這對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方式孕育壯大是有積極作用的。小的,有活力的,統一的,資本主義主權國家不斷摧毀舊的,的,發展更不平衡的帝國。直到這些新興國家吃光了世界後自己迎頭撞上。民族國家僅僅是一種整合工具,毫無神聖性可言,在現實面前,它可以被無情拋棄。
6。仍然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核心是對人的需求的合理預期。為了能滿足這一預期經濟的生產模式,人類緩慢積累了多少世紀的技術、各種知識。這一生產方式強烈的要求把世界資源整合入一個統一市場,要求完善的銀行體系以察覺生產預期和需求的敏銳變化。要求世界變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的嚴密秩序。這一擴張已經持續了數個世紀,最初,它是由資本的盲目逐利的本性驅動,如今,它越來越變成深思熟慮的某種行為總合。國家作為它的工具也越來越能得心應手的完成它的目的,而不至於陷入一種得不償失的恐懼或者狂怒中。
7。整合過程仍然是殘酷的。怎麼消除這種殘酷性或者是一個重要的話題。請不要指望因為東南亞經濟危機流落街頭的失業職員可以理解這些大道理。
8。雖然世界充滿了意外,而文明又如此脆弱,我們還是有理由期待一個美好未來。在那裡人類徹底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噩夢,邪惡的貨幣為代表的資本力量功成身退(或者被掃地出門或者改頭換面進化成其他東西)。但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