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河南道者,禹貢豫、徐、青、兗四州之域,(《尚書》曰:荊河惟豫州,濟河惟兗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惟青州。按《尚書》:兗州西北距河,謂古九河也。九河填塞,今之河北博德、倉、棣等州,即古兗州之地。今為河北道矣。《漢書·天文志》曰:房心為豫州,虛危為青州,奎婁胃為徐州,角亢氐為兗州之分野也。)北距河,東至海,南及淮,西至荊山,盡其地也。河南府,周地也。風雨之所交也,陰陽之和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昔周公營洛邑,至平王居之。宋州,宋地也。(古豫州域,)古商邱也。閼伯之墟,周封微子,是為宋也。(《漢書·地理志》雲:房心為豫州,宋之分野。)漢代梁孝王都之。青州,齊地也。古爽鳩氏之墟,周封太公於營邱為齊也。(今臨淄縣。)兗州,魯地也。(魯今曲阜縣也。按《漢書·地理志》雲:奎婁為魯,屬古徐州。)古少昊氏之墟。周封周公,後為魯侯。陳州,陳地也。(古豫州域。)平王東遷,鄭武公居之。(今新鄭。)其後韓哀侯滅鄭而居其地。(韓貞子初都河北之平陽,哀侯徙焉。)東自豫許,略汝鄧而西得河南府之陽翟、福昌、新安,盡韓地也。(按《漢書·地理志》陳、韓、鄭,並角亢氐之分野。)汴州,魏地也。魏初居河北,(魏絳徙居安邑。)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焉。(今汴州大梁城是也。)得河南滑州之境,分得韓之鄭、豫等數州之東界屬於魏也。(《地理志》雲:魏,觜觿參之分野。)
§事對
【帝臺 天室】《山海經》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郭璞注曰:舉觴宴會,則於此山也。今按:其山在伊闕西南。《史記》曰:周武王曰:“我南望嶽鄙,粵瞻伊洛,無遠天室。”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之。
【馬坂 龍門】戴延之《西征記》曰:次前至黃馬坂去計素緒十里。《易乾鑿度》曰:禹鑿龍門,闢伊闕。
【邙阜 洛川】《西山記》:邙山西連東垣,亙阜相屬。曹植《洛神賦》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八關 四塞】酈元注《水經》曰:漢靈帝以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伊闕、函谷、廣城、大谷、轘轅、旋門、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洛陽記》曰:左成皋,右函谷,前有伊闕,郤背孟津,此四塞之固。
【轘轅 郟鄏】闞駰《十三州志》曰:轘轅道凡十二曲也。今按:在緱氏縣東南。《左傳》曰:成王定鼎於郟鄏。
【九坂 三川】《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升九阪。郭璞注:今新安縣十里有九坂。《史記》曰:秦襄公初以周地置三川郡。
【金谷 銅駝】郭緣生《述徵生》曰: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源南流經此谷,注谷水。華延雋《洛陽記》曰:兩銅駝在宮之南街,東西相向,高九尺。《洛陽記》謂之銅駝街。
【三塗 九穀】《左傳》曰:四嶽、三塗,九州之險。杜預釋例曰:三塗,陸渾山名。張衡《東京賦》曰:濯龍芳林,九穀八溪。
【方湖 曲洛】酈元注《水經》曰:華林園景陽山北經方湖。湖中趣御座石,前建蓬萊山。《穆天子傳》:東遊於黃澤,宿於曲洛。
【梓澤 芝田】劉澄之《宋永初山川記》曰:梓澤,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曹植《洛神賦》曰: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已上河南府。
【牛蘭 狐聚】酈元注《水經》曰:牛蘭水,出魯陽縣北牛蘭山。《漢書》曰:梁縣有憚狐之聚。
【黃陂 白水】《水經注》曰:黃水積為黃陂,入白水亭城西南。已上汝州。
【虢國 虞城】《漢書》曰:陝州,虢國也。又曰:周封太伯後,是為虞公,謂之虞城。
【茅津 柏谷】杜預雲:茅津在太陽縣西。《漢武故事》曰:帝微行至於柏谷。已上陝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