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第1/2 頁)
(the call of the wild),雖然事實上,我是一個文明人。
但自己心愛的小情人小情婦全裸在你眼前、在你身體下面或上面,你又真又幻,互動行
之,陰莖為體,陽謀為用,這才是真正理解真幻的智者高人。真幻問題是困擾人類的一個老
問題,正因為它困擾人,所以人總是說它不清楚。古人談真者偏重本原本性,《老子》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莊子》說「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都在本原本
性上立論。古人談幻者偏重假相與變化,《列子》說:「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
幻。……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梁簡文帝《七召》說:「清歌雅舞,暫同
於夢寐;廣廈高堂,俄成於幻化。」都在假相與變化上立論,都不夠深入。
對真幻問題較深入的看法,是佛家的。佛家講究「真如,,之說,認為宇宙全體,即是
一心,不生不滅,故名為真;真心無異無相,故名為如。《成唯識論》說:「勿謂虛幻,故
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如」之說以外,又有「真空」、「真心」、「真
色」、「真言」、「真我」、「真相」諸說,把抽象名詞排列組合,令人眼花繚亂。其實,
若求真詮,只是一句話,那便是:看不見的都是真、看得見的都是妄。所以,佛是真、人是
妄;真現量是真、真美人是妄;極樂世界是真、大好人生是妄。佛家的真幻問題,偏重在這
一真妄上面,其理論雖比較深入,但是真幻之間的正解,又豈一個妄字了得!
由此看來,真幻間題,從古人身上、從佛家門裡,我們得到的,只是偏離了的答案。其
實,幻之為物,既非與真相對,也非假妄。真幻本是一體兩面,在歡樂當時,缺一不可;但
時過境遷以後,也可別有奇說。公元一世紀時,就有一種,「幻影說」(docetis),認為
基督系幻影,並無肉身,不過以人間形體出現,僅屬幻相,其說與觀音菩薩並無肉身之說略
同。我覺得在真幻上,跡近於此。在歡樂當時,情人既真且幻,但時過境遷,紅顏易老;千
百年後,肉身無存。那種境界又怎麼解釋呢?我認為,一種「若亡而實在,,的說法倒可讓
有情人深省:《墨子》(經下)說「景不徙」;《列子》(仲尼篇)說「景不移」,意思
是,影子是不移走的。《莊子》(天下篇)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意思是說,飛鳥的
影子是不動的。照傳統的解釋,鳥飛的時候,影子也跟著動,影子發生,由於鳥遮住光,烏
飛過去,光又不被遮住了,影隨之沒有了;鳥朝前飛、新的影子產生於前,舊的影子消失於
後。但是原影其實並沒有消失,只是變化位置而已。其實,這種解釋是不足的,進一步的解
釋該是:物質運動所經空間的極小段時間內,物質似動非動,在空間裡彷彿凝在其中,像是
電影膠片的一格以內,自其變者而觀之,則該影曾不能以一瞬,所以,影子不徙不移,飛鳥
的影子是不動的。其實,這種進一步解釋還是不足的。真正「景不徙」、「景不移,,的極
致,似乎該是和英國喬治·巴克萊(e berkeley)主教那種「存在即知覺」(esse
est percipi)的理論相反的發展,而是「知覺即存在」-當你知覺到影子在那兒並沒移
走,影子就正存在那兒而沒移走。在喬治。巴克菜前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