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論“點”與“點”的重合性問題;同與不同(第1/11 頁)
那麼,易經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有很多,但更像是在說,“向陽而生”,然後,儘可能地避免事物向著更壞的方向去發展;
即,既然、如果你或者我,帶來不了給我們希望,那就也不要讓我們太過於去感受絕望吧;
就好像,既然,你不能夠使我變得溫暖,就也麻煩不要再來潑冷水,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不愛,但別傷害;
那麼,易經、太極八卦就也是處在各種各樣好像迷宮、橫線一樣、困苦的阻礙性中;但是,易經依然表現出來了;不僅表現出來了,而且還更是包羅永珍;
那麼,我們一定是要從最為淳樸的自然本身瞭解做起;循序漸進,而不是直接被“我的·有知和已知·己知”所完全推行;
那麼,沒有“元”,就是說,沒有自然的本身真相;那麼,如果我們選擇了遠行,並且不帶著自然本身的真相一起走,那麼,我們是會迷失的;
因為,我們總有一天會重新陷入“迷茫”的;即,真相,才是這個世界的開始,如果我們連這個世界的本身是什麼都不瞭解,那麼,我們就是會重新陷入迷茫;
那麼,是這樣的,之前我們也提到了,說,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並不是整全的大自然狀態;並且,我們是變化的,而變化的就是說,是不平衡狀態;
以此,就是說,我們既然是這樣的一種“不完整的·破缺·且不平衡的變化態”,我們,如何才能夠以一種“我們自身·以偏概全”的方式,去認識自然本身;
因為,我們現在所描述的,都可以說是,“一家之言”;
那麼,既然是,不能夠代表所以事物狀態的,一家之言,那麼,如何才能夠起到“以偏概全·瑕不掩瑜·以一勘十”的狀態;
就是說,我們如何以我們的不足,來能夠認識到較為完整地世界觀?即,我們的這種並不算是完全的完美狀態,如何才能夠更為本真的表現出,“自然·玉”本身的那種璞瑜;
即,我們是不完整的,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展現出“自然的本身的那種狀態”;
即,虛己(虛空、空無)以及天人合一;其中所表達出的“如是的還原性”;就是,儘可能地去還原事物的本身;還原自然的本身變化;
虛己,就是說,變得空無,無有不阻的變通;然後,天人合一;因為,“空無”就是,不會對事物進行干擾,空無,就是,最能夠襯托出事物的本來、本身情況;
也是,最為能夠體現“不異”的;即,最為不異性的,如是還原;
證道自然,如是還原;
因為,虛己以後,不阻,往而不害;以及天人合一後,這樣的事物,才可以表現出一種整全的、最具還原性的狀況;
……
……
活著,就是在超脫輪迴;因為,活著,就是在擺脫那種,點與點之間的平衡的重合變化;
……
……
那麼,既然,如果“點與點·重合了”,就會陷入“平衡性的如同不存在般的空無的隱沒作用中”;
那麼,就是說,事物和事物之間,能重合嗎?
可以;
對吧,比如,比如某某某溶液與某某某溶液可以相容;比如,酒精溶於水;
對吧;可以相容;
但就是說,相容是什麼?相容就是,出現二者的收斂性的聚集、凝聚作用,那麼,在自然的物理平衡性作用中,我們瞭解到,一陰一陽謂之道;
那麼,當出現了“點與點的·重合性”就會具有和伴隨著“分別相作用”;
因為,在虛空的無極中,是不具有事物性的,這個是“極反的變化情況”,是萬物皆同於一的根源;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