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功高難敵饞言謗(第2/4 頁)
從不結黨,也從不趨附權貴,深得馮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當政之後,因為楊津堅守原則,沒有積極對她表忠心,有些不滿意,就把楊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幷州當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楊津是個一心為國沒什麼私心的人,讓他接管北伐大軍還是很穩妥的。
可是接下來元淵怎麼安排?
元淵畢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現在想搞個刺史噹噹,這個小願望如果朝廷不答應也說不過去。不過恆州實在是不合適,現在元淵在北方的軍隊、百姓以及六鎮鎮民之中的影響力已經相當大,本身又是皇室宗親,萬一哪天被人擁戴造反就麻煩了。雖然現在沒什麼證據,這麼說有點誅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漸消除隱患總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這麼著吧,現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鎮流民叛亂,那就安排元淵去定州當刺史收拾亂攤子吧。這樣既可以在名義上滿足元淵當刺史的願望,又可以借元淵之手去平定叛亂,可謂一舉兩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銳,恆州城民請求讓元淵當刺史也就罷了,那些投降的北鎮鎮民居然試圖擁立元淵一起造反,這後面的原因絕不簡單,說明元淵在北鎮鎮民中的影響力已經相當之大。元淵之前做過一段時間的恆州刺史,期間很有可能跟北鎮勢力有所關聯,而這次平叛也屬於擊潰戰,並沒有殘殺多少北鎮鎮民,事後還積極建議朝廷赦免鎮民的罪過,集中安置按需賑饋,擺明了是在收買這些鎮民。
這些細節說明元淵跟六鎮鎮民之間並非鮮明的正邪對立,而是有些糾纏不清。
這種曖昧關係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這次胡太后把元淵安排到定州當刺史,目的就是借元淵之手再次打擊六鎮鎮民,讓他們雙方徹底對立起來。
元淵不知道胡太后的心理活動,只想著快點離開恆州這個是非之地。於是他將軍中事務簡單交代一下,也沒有等楊津過來交接,就到定州赴任了。
於瑾暫時回到洛陽覆命,賀拔三兄弟則留在恆州刺史元纂帳下繼續駐守平城。
元淵到達定州治所中山郡之後,按慣例先了解了一下各項情況。
定州叛亂的也是六鎮流民,領頭的叫鮮于修禮,原來是懷朔鎮的鎮兵,同樣因為飢寒交迫,帶領身邊的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舉旗造反。定州、冀州和瀛州本來就是朝廷安置六鎮鎮民的主要地方,這些鎮民雖然變成流民,但大部分都還在附近遊蕩,沒有走出很遠,此刻聽聞身邊有人帶頭造反,便紛紛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人數增加的速度甚至超過了杜洛周,旬月之間已經有數萬人之眾。目前叛軍正在四處搶掠,馬上就要逼近中山郡了。
而中山郡的太守趙叔隆因為剿匪不力,正在被朝廷派來的臺使劉審抓起來審查問罪,也就是說,中山郡現在處於沒有守將的狀態。
元淵一看這叫什麼事啊,現在定州缺兵少將,太守還讓自己人給關起來了,難道讓我堂堂廣陽王去城牆上扛槍站崗嗎?他頭腦一熱,命人把趙叔隆給放出來,說你不用理劉審了,快點兒給我組織守城去。
趙叔隆當然樂意了,趕緊領命幹活,把劉審晾到一邊。
元淵此舉又犯了很大的忌諱。劉審雖然官職沒他大,但身份是朝廷派過來的監察特使,是代表朝廷的。你提前招呼都沒打,就把人家的本職工作給攪合黃了,讓劉審怎麼下這個臺階?
劉審心中不忿,也沒跟元淵告辭,飛馬趕回洛陽。他知道元徽跟元淵有矛盾,於是先找到元徽彙報了下情況。元徽大喜,正愁找不到元淵的把柄呢,機會自己送上門來了。於是授意劉審狠狠地參了元淵一本,說他蔑視朝廷擅相放縱,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當時皇帝元詡十七歲,已經懂得一些事情了。他雖然也對元淵的做法不是很滿意,但他同時也發現了元徽是在蓄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