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英雄慷慨赴國殤(第3/4 頁)
雍升為鎮東將軍,改封陽平縣開國公,食邑兩千五百戶。裴衍則被升為假鎮北將軍,封臨汝縣開國功,食邑一千五百戶。李神軌現在是胡太后的寵臣,這次出來只是刷個履歷鍍鍍金,不在乎這些封賞,直接回朝覆命,源子雍和裴衍則繼續留在鄴城,休整隊伍準備討伐葛榮。
但元鑑這麼一耽誤,信都那邊已經堅持不住了。信都自春天被圍,直到冬天都沒有等到救兵,內部糧草斷絕,兵眾力盡,終於在十一月的時候被葛榮攻陷。冀州刺史元孚、元孚的哥哥防城都督元佑等人均被俘虜。葛榮入城之後,為籠絡部下,將城內百姓全部驅逐出去,空出房屋讓叛軍居住。冀州百姓無處避寒,凍死者十之六七。
葛榮想昭顯自己跟其他叛軍首領不一樣,並非濫殺無辜之人,於是沒有直接處死元孚兄弟,而是召集手下將士開了個公判大會,一起討論處置方法。元孚和元佑也算是有骨氣人,爭先把守城拒降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其他被俘的都督潘紹等數百人,則紛紛請求以身代元孚受死。葛榮見狀,對手下眾將感嘆道,這些都是北魏的忠臣義士啊,你們要多跟這些人學學。於是將眾人關押起來,一個也沒有殺。
信都失守之後,胡太后坐不住了,即刻任命源子雍為冀州刺史,北上收復失地。
胡太后這招頗為不厚道,治所都沒了,這個冀州刺史明顯是個空頭支票,能不能兌現就看你源子雍的本事了。
源子雍沒有出兵。他這麼做並非害怕葛榮,而是基於更理智的戰略考慮。現在葛榮新得冀州,士氣正旺,而且叛軍現在有十幾萬之眾,官軍這邊不過數萬人,眾寡懸殊,現在出兵很不明智,還有更好的做法。於是他給朝廷上了個奏章,詳細闡述了一下自己的對策。現在正值北方的寒冬,葛榮的叛軍缺衣少食,全靠著四處搶掠過活。信都雖然被攻陷,但城裡早就沒糧了,葛榮還是得不到任何補給。而官軍這邊雖然人數較少,但都駐紮在城內,兵卒保暖,後勤優勢非常明顯。這種情況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堅壁清野,不與叛軍正面對戰,叛軍沒有糧食,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
源子雍這招簡單直接切中要害,如果能據此實施,對葛榮來說絕對是致命一擊。
無奈關鍵時刻隊友不給力,這時候裴衍那邊又出么蛾子了。
裴衍出身河東裴氏,本人也確有一定才幹,但問題是過於自負。他為了顯示與眾不同,早年甚至辭官不做跑到嵩山修道多年,奈何天不遂人願,隱居時候基本沒人理,重新出山之後,也一直未能得到獨當一面的機會。早先給元淵做副手也還罷了,畢竟人家是皇室親王,但這次平定元鑑沒能拿到首功,還處處被來自西北塞外的源子雍搶了風頭,心中頗為不服氣。裴衍決心在討伐葛榮的過程中掙回面子,於是多次給朝廷上書,主動請求出兵去打葛榮。
現在北魏朝廷裡庸人當道,包括胡太后在內,沒人能理解源子雍的策略,倒是對裴衍主動請纓的做法大加讚賞。於是降旨催促源子雍和裴衍馬上出兵,不得拖延。
出兵就出兵吧,但問題是聖旨里居然沒有給源子雍和裴衍分主次,不知道誰聽誰的。可能朝廷覺得人多力量大,一擁而上把葛榮滅了最好。但行軍打仗,統一指揮是最重要的,各自為政令出多門乃軍中大忌。
源子雍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趕緊給朝廷寫信,說陛下最好能聽從我原來的建議,堅守勿戰。如果實在要打,請派裴衍自己出徵,我留下來鎮守鄴城;再不行,就請讓裴衍留在鄴城,我自己去打葛榮。如果非要讓我們倆一起出兵,恐怕會有大問題。
源子雍言辭懇切,奈何朝廷方面無人理解。裴衍都主動請戰了,你居然不想跟人並肩作戰,這不是故意製造事端,顯示官軍內部不團結麼?不行,趕緊一起去。
源子雍見聖旨措辭強硬,知道再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