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居庸關上血如霜(第1/3 頁)
526年,正月,居庸關。
杜洛周在上谷舉旗造反已經將近五個月了,這段時間他重現了當年破六韓拔陵的盛況,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發展非常迅猛。
杜洛周原來是六鎮之一柔玄鎮鎮民,他曾經追隨破六韓拔陵起義,起義失敗之後跟其它投降的鎮民一樣被安置到河北,再後來迫於飢餒也一樣隨大家流亡。流亡到上谷一帶的時候,杜洛周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天氣還暖的時候都如此缺衣少食,入冬之後肯定更沒活路。反正都反過一次了,再反一次也輕車熟路。於是他一狠心,重新豎起造反大旗,沿用破六韓拔陵的年號,召集各處流民再次奮起反抗。六鎮的流民們此時都處於飢寒交迫走投無路的境況,一看有人領頭帶著大家去搶糧,很快便從各地聚集過來,附近很多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也紛紛投靠,叛軍人數很快就達到數萬之眾。
聚集起部隊之後,第一件事當然是帶領大家結夥出去搶錢搶糧搶地盤,這樣才能保持人心不散。上谷地處幽燕之間,到幽州和燕州差不多遠,但問題是南下幽州需要先攻破居庸關。現在叛軍部隊剛成型,戰鬥力還不夠,杜洛周試探了一下居庸關的防守,發現硬攻基本是沒可能的,於是他調轉方向往西去攻打燕州。這次叛軍比上次北鎮叛亂的時候更加差勁,不光攻打燕州的治所廣寧城,還在周邊大肆搶掠,不管官軍平民,統統搶光殺光燒光。
燕州刺史名叫崔秉,出自博陵崔氏。崔秉為人壯俠,雖然有些喜歡貪財的小毛病,但守城這種大事絕不含糊。崔秉一看叛軍要來攻打廣寧,立刻組織官軍嬰城固守,同時飛書向朝廷告急。
朝廷聽聞上谷出現叛亂,第一反應不是派兵去救援燕州,而是要先擋住叛軍南下的路線,防止京城腹地受到威脅。一旦叛軍向東南方向經居庸關穿過太行山,就可以到達一馬平川的河北平原地帶,甚至直抵首都洛陽,這個風險可太大了。
於是朝廷馬上任命幽州刺史常景為行臺,讓他跟都督元譚一起,在上谷南側長城沿線組織防禦,務必阻止杜洛周的叛軍南下。常景領命,立刻將幽州各縣的百姓都集中到縣城之中,從盧龍塞到居庸關沿線的各處關隘都安排了重兵把守,都督元譚則屯兵駐守居庸關,嚴陣以待。
崔秉只是起了個報警的作用,廣寧守城的事情還得自己扛著。
應該說,崔秉守城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一直在全力堅守,沒有給叛軍任何機會。
這時崔秉的次子崔仲哲回到了洛陽。他前段時間跟著廣陽王元淵到六鎮去平定叛亂,沒有留在父親身邊。現在平叛的任務勝利完成,崔仲哲也從元淵的軍中回朝覆命,以軍功被朝廷賜爵封為安平縣男。崔仲哲聽說幽燕之地叛亂再起,父親已經被圍在燕州好幾個月了,現在生死未卜,不禁心急如焚,他在朝廷上泣訴請求派自己回燕州去對付杜洛周。胡太后覺得這個小夥子忠孝可嘉,於是任命他為別將,讓他先到都督元譚那裡報道,協助元譚守城平叛。
崔仲哲剛到軍中,還沒來得及說服元譚派兵去解救燕州,情況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幽燕的東北方向是安州,當時北魏政府被北方和西方的叛亂搞得焦頭爛額,財政吃緊,便開始大肆剋扣其他各處的軍隊糧餉。造反這種事情是有示範效應的,現在正值數九寒冬,安州的石離、穴城、斛鹽三地戍軍缺衣少食,不堪飢寒,於是也決定反了算了,聚眾兩萬多人打算去投奔杜洛周。
杜洛周得到訊息非常高興,立刻放下攻打廣寧的事情,親自帶兵去接應這些新生力量。
杜洛周如此重視這些新投奔的官軍,不光是因為這些正規軍的加入可以壯大自己隊伍的人數和聲勢,更重要的是,這些正規軍原來的駐地都在長城沿線,起義之後順勢拿下了多個長城關隘作為給杜洛周的見面禮。這相當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