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小關之戰(第2/7 頁)
路線基本都在渭水以北,到長安稍微有些繞遠。
中路大軍由御史中尉竇泰統領,攻擊目標是關中的東大門潼關。這一路人數上要少一點兒,但都是精銳部隊,進攻路線也更為直接。只要攻破潼關,前面就是一馬平川的兩京官道。
南路大軍由司徒高敖曹統領,從南面的武關進入秦嶺,沿武關道北上攻打上洛郡和藍田關。相對而言,這一路的進攻難度最大,不僅需要跨越崇山峻嶺,路上還要攻克多個重要關隘,每一個都是硬骨頭。高歡並沒有給南路下硬指標,能起到戰略牽制作用,給宇文泰增加一些防守壓力就足夠了
527年一月上旬,北路大軍抵達黃河東岸的蒲坂。此時蒲津渡口上的黃河已經結了薄冰,不能行船。這其實也在高歡的計劃之內,他命人徵集船隻和木板,開始在河上建造浮橋,等橋造好之後再全軍過河。
宇文泰得知高歡出手了,也非常緊張。他本來就被饑荒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現在只能把別的事情都先放一放,扛住攻擊活下來最要緊。
現在東魏大軍三路並進,加起來總人數不下十萬,而宇文泰手裡能用的兵全劃拉起來也只有一萬多,精銳士卒不過數千,糧草給養更是奇缺,怎麼看都看不到贏的希望。
但宇文泰不是輕易認輸的人,高歡都打到家門口了,無論如何也得比劃一下再說,實在打不過了再考慮其它選擇。
高歡雖然兵分三路發動進攻,但宇文泰可沒有本錢分兵三路去抵抗,他手裡的這點兒人馬能頂住一路都很吃力。現在很明顯高歡的北路是主力,如果要防守的話,理所應當要先防這一路。所以宇文泰把所有兵馬糧草都集中起來,領軍離開長安北渡渭水,進駐廣陽縣(今陝西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附近),嚴密監視著高歡部隊的動向。
廣陽縣位於長安東北大約一百里的位置,東面跟蒲津渡口遙遙相對,距離大概在一百七八十里左右。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當前形勢還不明朗,宇文泰不敢貿然走得太遠。現在任何一個小錯誤都是致命的,萬一自己判斷失誤導致長安出現危險,後悔就來不及了。華州城內還有王羆在把守,如果東魏大軍真的主攻那裡,他至少能抵擋一陣,那時候自己再出兵增援也來得及。
西魏將士們厲兵秣馬,嚴陣以待,沉默中流露出掩蓋不住的緊張和不安。
宇文泰在廣陽縣駐紮了將近半個月,結果發現蒲坂的東魏部隊還在慢慢悠悠地造橋,看樣子離完工還有很久。
宇文泰被整蒙了。高歡的作戰風格一貫是兵貴神速雷厲風行,去年偷襲夏州的時候,翻山跨河奔襲千里只用了四天時間,怎麼現在架個橋這麼費勁?這後面難道有什麼陰謀詭計不成?
就在宇文泰納悶的時候,突然有人報告,說鎮守潼關善渚谷的徵東將軍陽猛跑回來了,要面見他報告軍情。
宇文泰趕緊命人把陽猛帶到面前。
陽猛連夜跑路過來,樣子極其狼狽。但軍情緊急,他連口水都沒喝,先向宇文泰彙報了潼關附近的戰況。
就在宇文泰盯著高歡造橋的這段時間裡,竇泰的中路部隊已經對西魏的潼關防線開始了全面進攻。
此時的潼關是東漢末年所建,也就是當初曹操跟馬超打仗的地方。這一帶屬於黃土高原,整體海拔很高,但由於受流水沖刷,高原被溝塹切割成很多部分,形成了一種外表呈臺狀,四面陡峭,頂上平坦的獨特地貌,稱為“塬”。
在黃河由南向東的拐角南岸,東方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上,橫亙著一個南北狹長,東西短促的高塬,叫做麟趾塬。麟趾塬平均海拔約550米,東為遠望溝,西為禁溝和潼河,南接秦嶺山脈的北坡,北面的峭壁之下就是黃河。
麟趾塬的東面是一條名為黃巷坂的孤道,長十五里,平均海拔350米,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