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功高難敵饞言謗(第3/4 頁)
添油加醋意圖搞倒元淵。元淵好歹是北方平叛的功臣,也是現在宗室親王之中最能打的,不能因為一點點瑕疵就抹殺了他的功績。而且自己即將親政,以後還要多多倚重這樣的能臣。
現在元徽和元淵之間的矛盾基本公開化了,這樣可不好,影響內部團結,需要化解一下。
於是元詡沒有跟老媽打招呼,就把元淵調回了洛陽,胡太后知道的時候聖旨已經發出去了。元詡畢竟是皇帝,君無戲言,況且這也不是什麼大事,所以胡太后也沒有阻攔,這次就由著兒子了。元淵回到洛陽後,元詡親自主持酒局為元徽和元淵調節矛盾,讓他們倆摒棄前嫌共同為朝廷出力。
可是元詡還是年輕,太低估這件事情的難度了,被人戴綠帽子的深仇大恨豈是一頓飯能化解的。元徽表面上唯唯諾諾,暗地裡依然咬牙切齒,心說這次沒搞倒還有下一次,元淵你等著咱倆沒完。
就這樣,元淵的定州刺史當了沒幾天就卸任了,改任吏部尚書兼中領軍,暫時留在朝內工作。定州刺史改由元固擔任。
元固也是宗室皇族,他的哥哥就是蕭寶寅的前任,那位喝酒中風的西道大行臺元修義。
定州是個爛攤子,遍地都是叛亂的流民,官軍這邊由於沒人指揮,只好龜縮在中山等幾個城鎮內消極防守。元固到任之後,覺得這樣太被動了,不是辦法,便派官兵主動出去試圖平息叛亂。由於前期叛軍還沒有統一組織起來,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行動,因此前期官兵頗有收穫,抓捕了不少叛軍俘虜。元固命人把這些俘虜分配給各軍作為奴僕。
但這些小勝利畢竟無法抵擋大趨勢,叛亂的流民依舊越來越多,而且在鮮于修禮和手下幾名將領的組織下,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部隊,戰鬥力迅速增強,官軍很快發現已經打不過叛軍了。元固無奈,只好把官軍收攏到中山城內,同時向朝廷報急。
這時替代元淵擔任北道大都督的楊津還沒有到達平城,正駐紮在中山西北方向的靈丘附近,他聽說中山危急,立刻領兵回援。
靈丘到定州城直線距離大概二百餘里,但中間隔著太行山,道路不是很好走。楊津擔心中山安全,命令部隊日夜兼程,幾天之內就趕到了定州。
楊津來到定州城下,本想先在城外安營紮寨,但營壘還沒有建完,正趕上元固派出去的定州軍隊被鮮于修禮的叛軍打敗,狼狽撤退回定州城內。叛軍本來在後面窮追不捨,等追到近前,突然發現城外楊津的部隊正在紮營,便停止追擊,也在數里之外安營紮寨。
楊津覺得不好,叛軍剛打了勝仗,士氣正旺,而自己的部隊經過長途跋涉,此時正是人困馬乏的時候。現在營壘還沒有建好,馬上天就黑了,叛軍此時不乘勢追擊,肯定是打算晚上來劫營,那樣的話自己必敗無疑。他認為部隊不能駐紮在城外了,先進城休整休整再說。
於是楊津立刻下令停止紮營,部隊收拾行裝,準備跟隨在定州敗軍的後面一起進城。
可是,定州的軍隊進城之後,一個州兵站在城門前伸手把楊津的部隊給攔住了,不讓他們繼續前進。然後,中山城門居然直接被關上了。
楊津有點懵,是哪裡搞錯了麼,自己人都不讓進?他趕緊讓人把那個擋在門前的州兵帶過來問問是什麼情況。
這個州兵是守城門的負責人,他也是剛剛接到元固的命令,要求他務必攔住楊津的部隊不讓進城。
不放楊津的部隊進城,其實也就是元固一念之間的事情。元固此刻內心有點糾結,除了定州刺史之外,他的官位還是鎮北將軍,而楊津的官位只是安北將軍。北魏官制,重號將軍的大小依次是:四徵、四鎮、四安、四平,也就是說元固的品級比楊津要高,何況元固本人還是皇室宗親,所以有相當大的優越感。
但楊津現在是北道大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