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第1/2 頁)
第1卷 第102章
高齊宇說完朝上事, 坐下來懊惱地錘了下桌子:「原想著我去磨一磨舅舅請他允准你離京,可這事一出, 你怕是去不成北戎了。」
衛刃被人彈劾通敵,作為妻室,林姜為了避嫌也不能請命離京。
林姜聞言反而笑了:「不,這才是好機會。」
高齊宇其實不如她瞭解當今皇上。
-
林姜當日就往明正宮去求見了皇上,也並不支支吾吾與皇上兜圈子,也不請任何人為她說話敲邊鼓。
她直接向皇上請命往西北去。
皇上並沒有一口答應下來,而是帶著一種帝王的審視, 看著她道:「朕想著你也在京城坐不住了。宇兒是個藏不住話的孩子, 他已經將那通城的輿圖拿給了朕看過了,朕知道以你的醫術, 必是想試試這條路。」
「只是朕沒想到你今日會自己來說這個話——你膽子倒是大,衛刃現身上還背著個『通北戎』的汙名呢,你偏要這會子請命去西北。」
要是讓多疑的人來看,這夫妻倆豈不是要聯手跑路啊。
皇上神色在燈下, 沉靜如一塊湖石, 看不出絲毫情緒。
林姜看著地面上光滑如鏡的磚石, 映出自己的身影:「臣是去做正事的, 實在挑不得日子了。況且若是要避嫌避風頭, 避過今日還有明日, 大軍在西北又要多耽擱幾日。陛下,臣知道,哪怕臣自己去了, 那條山路迷障臣也未必走得通。但這總是一個法子。」
「至於衛刃身上擔著這個名聲。」林姜抬頭對皇上坦率道:「臣最重要的家人都在京中, 父親在, 叔父和妹妹也在, 朝臣們會擔憂,陛下必然不會。」
皇上忽而一笑,搖頭道:「你是算準了,現在來請命的吧。」
林姜聽皇上這句話,心下一鬆。
是,她是算準了皇上的心思。越是有這樣的流言,放她去西北的可能性才越大:以此來表達朝廷對衛刃的毫無疑心,畢竟但凡疑他,絕不可能放任其妻子過去團聚。
皇上要安定朝局,把林姜送到西北,反而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法子,足以顯露他的態度和信任。
讓西北軍中不至於自己就畏懼生疑亂了起來。
-
說來北戎王此舉,賭得就是皇上的疑心。
有時候手腕使出來,不至於多天衣無縫,而在於正中薄弱點。
北戎王是研究過大周這位皇帝的,知道他在太上皇一過世,親政後一年內就把幾位兄弟整的欲生欲死,又罷黜了不少舊日臣子。北戎王便以為這位大周皇帝是個疑心深重,心胸狹窄的人。
這樣的離間計,算的就是皇上的性情。
此舉若能成功擾亂大周的朝堂最好使其退兵最好,再不濟,北戎王連親爹名聲都犧牲了,那也要讓大周犧牲一個未來的良將。
有此叛國通敵的陰影在,北戎王不信大周皇帝還能這麼信任衛刃。
誰料皇上還真的能。
其實遠在皇上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在研究北戎王了:北邊大大小小几十個部落,在這一二十年裡被一個人逐漸統一,是百年未有之大事。
皇上對北戎王的忌憚和鑽研瞭解,可比北戎王對他的強多了。
故而他深知北戎王不是個只知彪勇善戰的武夫,更是個會使計謀手腕的王者。北戎好幾個部落都是靠他這麼彼此挑撥,先殺得兩敗俱傷,後被他撿了便宜一舉拿下的。
由此可見北戎王是深諳三十六計的人。
然而孫子兵法到底是漢人的學問,皇上學的絕對比他更深刻。這種程度的挑撥離間,那是皇上在當皇子的時候都用膩歪了的招數。
朝上無數議論懷疑的聲音,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