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龍口大捷(第2/3 頁)
建立騎兵,則必須有大量的養馬地來建立馬監畜養戰馬,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所費不少。以宋朝現在地財政收入,又要抵抗金兵下一步的進攻,再負擔這樣龐大的軍費和馬政開銷,是否能負擔的下來,他心裡不免要打上幾個問號。
只是話說到這裡,卻已經是圖窮匕現,皇帝的意思顯然是與自己相同,也容不得他打馬虎眼,當下小心翼翼道:「臣與陛下的意思相同,大宋需建騎兵,而建騎兵,就必須得河套地區,除此之外,再無良策。如此,就非與西夏再起戰端。而夏國雖弱,還有幾十萬兵將在,大宋與金國正在交戰,是否有餘力再與夏人爭戰,臣尚且沒有把握。」
「卿言也是有理,此時不過是我君臣二人議論天下大勢,不一定就驟然從事,徐徐圖之也可。
趙桓通曉歷史,知道這時候的西夏已經遠遠不及當年,武備廢馳,軍無戰力,若不是這一代的夏國國主通曉左右逢源之術,而金伐宋又很是不順,要留一個制衡,只怕十萬金兵精銳入得夏境,夏國滅亡的時間就得提前幾十年了。
只是此時此刻,一切還沒有著手進行,他也不想給臣下太操切地印象,便隨口敷衍答應,以示自己雖然想圖謀西夏,卻不會急切從事。
「陛下聖明。「
虞允文躬身一禮,正要再說,卻見一個內侍匆忙進來,到趙桓耳邊低語奏事,他知道必是機密,便轉過頭去,假裝欣賞這閣內牆壁上掛的山水字畫。
「好!姚端、張憲,不負朕望。」
趙桓聽得幾句,已經是擊掌讚嘆,然後又向那內侍盤問幾句,就揮手讓他退下。
看著虞允文似乎明白,趙桓忍不住大笑道:「適才御前第五軍有人來報。其所部副總管和前軍統制姚端,加之參謀張憲,統大軍萬餘,先是在宜川大破金將王伯龍所部,然後迅速回援長安,知道金兵已敗後,便半途轉向,前去邀擊敵人殘兵,將萬餘人。在龍口伏擊敵人。一戰破敵,斬首過萬,伏屍無數,敵人騎兵雖然有先至而逃過江,卻也吃了他們老大的虧。」
虞允文雖然不如趙桓這樣喜形於色,卻也是興奮之極。當下站起身來,向著皇帝稱賀道:「陛下,自靖康二年來,我軍從未有過如此大勝!」
趙桓喜不自禁,點頭道:「打敗敵人小有斬獲也有,不過還從來沒有過一次斬首如此之多的,富平一戰,也不能比!」
他站起身來,喜滋滋道:「如此一來。河東必落我手,而太原敵人也不可保,天下大勢,終於定矣,從今往後,但止是朕的禁軍與敵人在疆場爭雄,而不是疲於奔命。四處守土了。」
虞允文尚未及答話,聞訊趕來的張浚與幾個宰相已經一起來到門外,趙桓的話卻正好被他們聽到。眾人奉命進入後,便一起躬身道賀。只道:「陛下神武,方有此大勝,當頒詔天下,使天下臣民鹹使知之,普天同慶。」
「可,此事就以樞院地名義去做。」
張浚躬身答應,也是臉帶笑意。這個人雖然剛愎,頗有些志大才疏,然而論起忠誠和敢於任事,卻也是趙桓身邊拔尖的臣子,他由康王的心腹大臣完成這個轉變,到此時真心實意的為趙桓手中的成就而感到欣喜,卻也趙桓感慨不已。
只是答對之後,張俊突然想起一事,向著皇帝問道:「適才臣在樞院接到軍報,卻只是提到姚端一部,而張俊本部兩萬多人,又沒有去宜川與王伯龍交戰,龍門一戰,亦沒有提起張俊與楊存中二人,卻不知道他們到哪裡去了?」
說到這裡,張浚臉色已很是不快,不管如何,他身為樞密使,協助皇帝統管天下禁軍,張俊身為一軍地總管,適才的軍報如果是他派人呈送,先是送給皇帝,然後才至樞府,而樞密使居然還要從皇帝的口中聽到詳細的軍情,無論如何,這是一種很惡劣的借越行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