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智慧的化身(第2/7 頁)
張。
“諸葛玄去世時,諸葛亮18歲,他來到隆中種地為生。”
“光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
畢竟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曹魏用兵的情節就可見一二,雖然略有改編,但對抗曹魏的整體方向是不會有錯的。
甚至於他認為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
“在荊州期間,諸葛亮與潁川人石廣元、徐元直以及汝南孟公威到處遊學。”
而諸葛亮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除了聰明絕頂,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
而且能做到進退自如,打得有來有回,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面對綜合實力數倍於己的強大的魏國,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動向曹魏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於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
在見過諸葛亮其人後,經過一番交談,諸葛亮確實如傳聞中那般才華橫溢。
一旁的劉備也跟著緊張起來,也同樣關心天下都有哪些才華橫溢的謀士。
“後來,諸葛亮為好友劉琦獻計助其逃離襄陽。”
“諸葛亮與劉備南行避亂,此時孫權正在柴桑擁兵觀望。”
“諸葛亮親自勸說孫權,他指出如若任由曹操佔據荊州,孫權也難以自保,為此孫權應與劉備結盟共御曹操。”
“孫權認同諸葛亮的分析,派遣周瑜等人率領三萬水軍與諸葛亮回去支援劉備。”
“後劉孫軍隊在赤壁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在我們後世可謂是家喻戶曉。”
“之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並從這三郡徵收賦稅為劉備充當軍資。”
孫中山:諸葛亮確實是我國封建時代一位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一個封建制時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後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熱忱的頌揚和懷念,在我國封建制時代實在是少有的。
他縱觀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績,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優秀品德。
這些優秀品德,可以歸結為修身養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諫、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
當然了,諸葛亮最讓他看中的一點,就是諸葛亮為實現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獻身精神。
這些精神實際上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將永遠昭示後來者,就比如深受影響的他自己。
三國混戰,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實現天下大一統,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也一直激勵著他。
為了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為了實現整個中華的統一,他也必將為了革命事業而努力奮鬥。
“劉備和諸葛亮相遇的兩種說法不管哪一個是真的,但兩人談論的《隆中對》卻廣為流傳,現在已經成了我們後世學生的必背篇目。”
“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相見後,劉備向諸葛亮詢問計策。”
“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帝之命,皇上失去大權。”
“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伸張大義重振天下。”
“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志向仍未熄滅,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面對劉備的提問,諸葛亮向劉備陳述了三分天下的計謀。”
“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佔據多個州郡的數不勝數。”
“當初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
“然而,曹操最終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
“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