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諸葛亮治蜀(第1/6 頁)
第266章 諸葛亮治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和賢臣諸葛亮。
懷著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未竟之志,離開了這個紛亂的世界。
諸葛亮是生於亂世,親眼看到亂世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災難。
諸葛亮所追求的興復的漢朝,不是東漢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漢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劉秀初建東漢的那種統一的、蓬勃的、欣欣向榮的這種漢朝。
諸葛亮為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為承諾而死。
這是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從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從大政治家這個角度來說,這都是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
自諸葛亮逝世以來,千百篇詩文謳歌他,無數的百姓頌揚他,遍佈各地的文物古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著他的足跡,繼承他的遺志,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執政蜀國期間的才能更加矚目。
諸葛亮帶兵打仗厲害也就算了,沒想到治理國家也這麼厲害。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提高當地生活水平,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但現在諸葛亮對待少數民族的策略倒是給了他啟發,或許他也可以進行效仿,徹底解決邊疆動盪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諸葛亮能夠打破這種框架,意識到以法治國的重要性,這一點足可見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
“蜀漢西北部生活著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絡。”
“另外,諸葛亮還透過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姜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而是蜀漢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和他的執政理念是一樣的,那就是以法治國。
雖說大漢邊境最大的敵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安分守己。
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騷亂還威脅不到大漢,對於大漢來說,只是有些麻煩罷了。
總之,這個諸葛亮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他夢寐以求的丞相人選。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據他所知,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推崇的以禮治世在後來的朝代大行其道。
就大漢目前而言,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策略較為溫和,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大力推進郡縣制。”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劉徹:諸葛亮的邊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獨到之處,或許可以借鑑一二。
“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