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參觀①(第2/2 頁)
了,這會小孩子也多,由於岸邊用石頭擋住了,小孩子也安全多了。
不僅如此,挖了溝之後,村裡的牛棚、豬圈、羊圈等都移到了這邊,以往害怕的大型野生動物,現在基本進不來村裡了,而且這裡平時也有人站崗,發現問題只要一敲鑼,村裡都能知道。養殖移到這邊也有好處,特別是養殖區,氣味很大,移到這邊後,村裡的衛生、氣味可都好了不少。
最先到的地方是鍘草的地方,這邊也堆了不少秸稈,這裡擺了一排的鍘刀,為了防止孩子使用鍘刀誤傷自己和他人,鍘草的地方是圍起來的,平時不用的時候都上鎖,用的時候再開,確保沒有成人,這裡就是落鎖的。當然李昭也和眾人說了實際情況,村裡用不起破碎機,只能用鍘刀鍘草。
再往裡就是蚯蚓養殖的地方。這邊的地基本都是石頭打底,然後鋪一些石沫,而養蚯蚓的地方,則是鋪石頭的時候,基本敲平,然後在縫隙鋪石沫,再用水泥抹縫的,所以那邊比較平整。也是水泥很缺,不然所有地方都會用水泥抹縫,不會像現在這樣,只有養殖的地方才用水泥抹縫了,其他的地方都是鋪的碎石。
蚯蚓養殖區就如同紅薯溝一樣,成溝養殖,溝與溝之間留有能走獨輪車的路。餵養的時候,用獨輪車將發酵好的料運來,灑在溝上就可以,只要注意溝上不太溼也不太乾就行。而蚓土則是根據堆積的多少清理,清理過的蚓土還要在旁邊堆一段時間,防止蚯蚓產卵了,把小蚯蚓都浪費了。保持蚓土溼潤,只要運走前將蚓土一次性澆透,然後將鑽出的蚯蚓收集一次,再將蚓土晾乾就可以等著上田了。
這時李昭也讓人將溝扒開給眾人看裡面的蚯蚓生長情況,幾位研究生物的還到處在取樣,估計會回去專門研究。這些蚯蚓品種怎麼樣,李昭也不清楚,只是他抓到的本地蚯蚓分類後培養,這種長勢最快,就選擇了這種。所以他也希望生物相關的專家能找出生長更快,繁殖更多的蚯蚓品種才好。
其實將蚯蚓養殖選在這裡,也是李昭有意為之,這裡離溪水不遠,冬暖夏涼,這樣一說,大家都明白,蚯蚓的特點就是這樣,過熱、過冷、過幹、過溼都不行,還要保持一定的ph值。不僅如此,這裡還可以防止一些捕食蚯蚓的昆蟲、老鼠等的出現,地面是石頭,所以再合適不過了。
到了冬天也很好處理,下層先鋪厚厚的一層秸稈,然後鋪一層土,再把蚯蚓收拾在一起,然後多堆幾層土就可以了。這裡的溪水也會保持周圍的溫度不至過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冬天本身就不適合蚯蚓生長。看完這些,李昭也讓人取出一些蚯蚓,然後清洗乾淨,在鐵桶裡煮熟,並且讓他一會將這些煮好的蚯蚓送到養雞場去。
接著往前走,是給蚯蚓處理食物的發酵池,同樣是搭的草棚,不搭棚子是不行的,如果碰上下雨,沒有棚子遮擋,裡面很快就會灌滿水,到時候有的麻煩。李昭現在的菌種效率並不算高,所以發酵池比較多,有十幾個,每個池裡都可以放幾噸的料,這些地方可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建成的。李昭也將這些情況都告訴了一起來的生物專家。
這些池子的操作也很簡單,平時哪個池子料用掉六七成了,就開始加新的料,然後一層新料,一層發酵好的料,堆好後蓋上一層土,這樣可以防止滋生蠅蟲。然後在這個池子插上牌子,記上上料日期。而土則可以直接在餵養蚯蚓時加進去,並不需要再弄出來。
接著就是潑水,保持料溼潤,但不過度溼潤即可。過溼發酵同樣會受到影響,只有在比較潮溼,但又能透氣的情況下,才能比較好的發酵。同樣的,專家在每個池子都取樣,準備帶回去研究。當然李昭希望他們能夠配出更高效的菌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