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和大怨,必有餘怨(第1/2 頁)
李耳教導道:“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即使調解了深仇大怨,必然還會留下難以消除的餘怨,這哪裡算得上是妥善的解決之道呢?因此,聖人掌管著契約卻從不向人索要欠款。有德之人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包容,無德之人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天道不會說更親近誰,祂常常幫助那些有道有德之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人與人相處,總是很難避免矛盾和衝突。面對矛盾和衝突,人又總是喜歡採用剛強的手段去解決。因此,哪怕調解了大怨,依然會留下餘怨。人在沒有悟道之前,都是非常善於計較的。很少人能夠做到不把善與惡、對與錯的問題當真,無條件地原諒他人。也正因為世人過於把善與惡、對與錯的問題當真,才使得矛盾和衝突無法得到徹底化解的。在道之中,既沒有善與惡,也沒有對與錯。善惡對錯完全出自人心,並非自然的產物。若是我們非要去執著於善惡對錯的問題,那我們就不可能是一個有道有德之人。我之前也說過了,有道的聖人只看到一,也就是完美無缺的道。聖人從來不會去管世間那些善惡對錯的問題,因為他知道這些問題都是頭腦的產物,執著於這些問題只會使自己偏離道,所以他選擇無為。世人看不見道,把天地萬物當真,把善惡對錯的問題當真,因此,總是喜歡和人爭輸贏。殊不知自己一旦去和他人爭時,自己已經輸了。善惡對錯的問題就像一個巨大的旋渦,人一旦掉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只要世人還一直執著於善惡對錯的問題,那天下永遠也不可能太平。”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因此,聖人掌管著契約卻從不向人索要欠款。這裡的契約指的是借據。聖人把錢財視為身外之物,他不會執著於錢財。因此,聖人把錢借給他人之後,常常會把借錢這件事忘掉。聖人的心中只有道,道在聖人的心中乃無價之寶,世間無一物能比道更有價值,因此,聖人只想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聖人清楚地知道,錢財這些外物只會束縛自己的自由,所以,他從來不會去執著於那些錢財。哪怕聖人窮得沒米下鍋,他也不會因此而煩惱。”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之人就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包容,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錢財在大多數人的眼裡,重要性永遠排在第一位。而道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就像垃圾一樣毫無價值,毫無作用。所以,世間大多數人都是向“錢”看,卻從來不會去看道一眼。然而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祂的作用是金錢無法比擬的。道能夠讓人解脫生死,金錢可以嗎?道能夠讓人獲得真正的平安和自由,金錢可以嗎?很多人都認為擁有花不完的金錢就等於擁有了一切,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金錢固然能夠讓人不再有物質上的負擔,可它卻無法讓靈魂獲得自由。金錢的作用是有限的,哪怕你擁有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財,壽命也不過百年。我這麼說並不是說金錢不好,只是讓人不再執著於金錢的問題。錢財夠用就行了,不要花太多心思在其上。我們應該將心思都花在道中。因為只有道才能使我們獲得真正的平安和自由。執著於金錢的人,是不會有任何智慧可言的。智慧只能來自於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的人才會擁有智慧。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算是擁有了一切。智慧是金錢無法買來的,它只能透過放下外物,與道認同獲得。執著於金錢的人只會損傷自己的本性,使自己離道越來越遠。不管是金錢還是其他外物,或是自己的身體,對道來說就像肚子上多餘的贅肉,它們是毫無意義的。只有道才是我們的真實本性,道之外的一切都毫無意義,著眼於它們只會使自己受苦。因此,我們要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做到包容,理解,接納。不要像徵稅之人一樣苛刻,總是和人斤斤計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