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條鞭法(第2/3 頁)
。
“父親,孩兒對此事知之甚少,倒是日常看書偶有所得,既然父親詢問那孩兒就知無不言了,說得不對還望父親大人諒解。”吳啟榮先給老頭子來了一指定心丸。聽到吳夢麒讓自己暢所欲言後,吳啟榮也就放開了說:“據孩兒的瞭解,一條鞭法出自萬曆九年張居正公推廣全國的新稅法,其根據本朝徭役原有裡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其中以裡甲為主幹,以戶為基本單位,戶又按丁糧多寡分為三等九則,作為編徵差徭的依據。糧之多寡取決於地畝,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畝稅。而這種徭役制的實行,以小農小土地者廣泛存在及地權相對穩定為條件,不過此稅收體制經國朝多年,已經破壞不堪,已經無力實行其原本效果,對於這些問題,提出來的新稅制,稅制結果當然也是顯著的。可說是如果沒有一條鞭法的實行,萬曆三大徵也沒有穩定的錢糧供應。”吳啟榮給一條鞭法唱了唱讚歌。對於這些讚歌吳夢麒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看了看吳啟榮示意其繼續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具體來講就是一條鞭法總結起來就是三點,其一!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使得個人土地明確,清查各地的隱田,荒地並統計整理。其二,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實行一條鞭法以前是賦役分開。賦以田畝納課,役以戶丁徵集,賦役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貢之類的額外加派。實行一條鞭法以後,全部簡併為一體。將賦歸於地,計畝徵收;把力役改為僱役,由官府僱人代役。由於賦役統一,各級官吏難以巧以名目。因此,叢弊為之一清,使稅賦趨向穩定,農民得以稍安。其三,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加完備。我朝的田賦,和漢唐相差無幾基本上都是徵實。唐代兩稅法雖以貨幣計算,但繳納仍折實物。而宋時徵稅,只是偶有折銀。元時科差雖行色銀,但積糧仍為谷粟實物。而我大明所實行的一條鞭法一政,不僅差役全部改為銀差,與此同時,賦役徵課也不再由里長、糧長辦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徵收,解繳入庫。從此,不按實物徵課,省卻了輸送儲存之費;不由保甲人員代辦徵解,免除了侵蝕分款之弊,使徵收方法更臻完善。”吳啟榮說到這裡看了看吳夢麟的臉色。“總而言之不得不說一條鞭法實為我朝第一大善政。”末了吳啟榮還是給這個稅收制度點了個贊。
不過吳啟榮沒說的是,土地兼併的這麼厲害,沒有裡甲這些基層單位,土地實際情況和稅收會更加沒譜了,且不說明末亂七八糟的加派,就現在什麼丈量土地,地方上計程車紳可操作餘地太大了,還官收官解,地方官有靠山還可以鎮得住廠子,像自己這裡三個衛所紮根這裡這麼久早就成了當地的地頭蛇,縣令被衛所壓的死死的,沒了裡甲,地方勢力說方的就是方的,說圓的就是圓的。這一套操作下來那些鄉紳地主肯定是跳著高的歡呼雀躍稱讚一條鞭法了,這種政策要說不好是假的,關鍵是基層的執行力。沒有基層的全力執行,再好的政策也是白費。吳啟榮也是給老頭子唱了唱歌,讓他開心開心罷了。
聽著兒子的回答,吳夢麒微微點頭,他所說的便是和自己與威海衛指揮僉事董遇時所說的關於一條鞭法大面上的內容差不多。吳夢麒思索著屋子裡也就沉默下來,看著沉默不語的吳夢麒,吳啟榮拿起桌子上的茶水潤潤嗓子。起身要給父親倒上茶水,這個舉動讓吳夢麒停下來自己的想法,詢問起來想要給吳啟榮安排一門親事的事情了。這個事情吳啟榮倒是有自己的記憶,他回憶了一下關於成親的事情不過對於成親,吳啟榮倒是想起來另一件事情,那是在山裡的老宋了,其實他覺得與其把那裡的東西拿出來,還不如買下那裡的山,那裡應該就是後世的昆嵛山了,而且當地的水資源也很豐富,不知道楊項東有沒有興趣。這腦子一走神,就沒聽到吳夢麒說的,不過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