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2/2 頁)
有點長,介意的小寶貝手動遮蔽一下哦。
是這樣的,最近為了揣摩林老師的人設,我在認真學習jpg,接下來,讓我安利你們一段讓我落淚的神仙絕美愛情!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我見證了費曼不斷完善他那一套用圖形和圖表解釋大自然的方法,最終將遺留問題一一解決,並捋順了所有前後矛盾的說法。然後,他開始利用這些圖表計算數值。他可以用驚人的速度計算出完全可與實驗結果相媲美的數值,也就是說,實驗得到的結果跟他計算出的數值完全吻合。1948年夏天,我們親眼見證瓊森的話變成現實:「天籟本身以他的心裁而得意,穿起他的詩句來好不歡喜。」
也正是在那一年,我一邊和費曼散步、聊天,一邊研究物理學家朱利安·施溫格(julian schr)和朝永振一郎(sitiro toonaga)的理論,他們走的是一條更傳統的路子,得出的結論卻與費曼的類似。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各自獨立開展研究,他們運用更費力也更複雜的方法,成功計算出了一些數值,而這些數值跟費曼利用他的圖表中輕輕鬆鬆直接得到的數值如出一轍。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並沒有重建物理學,他們在傳統物理學的框架內引入了一些新的數學方法從而得出那些數值。當我發現他們的計算結果顯然與費曼的數值一致時,我知道老天賜予我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可以對這三種理論進行研究對比。我寫了一篇論文,標題為《朝永振一郎、施溫格和費曼的輻射理論》,文中我闡釋了這三種理論為何看似不同而實質上卻是一樣的。我的論文發表在1949年的《物理評論》上,就此開啟了我的職業生涯,其意義正如《人各有癖》之於瓊森。那一年我25歲,和當年的瓊森同齡;而費曼才31歲,比1598年時的莎士比亞還年輕3歲。我努力以同樣尊崇的態度對待這三位物理學家的理論,但我心裡明白:這三人中最偉大的還得數費曼,而我寫那篇論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更容易接受他那些革命性的思想。費曼非常支援我發表他的思想,從未抱怨我搶了他的風頭。而他才是我這齣戲裡的領銜主角!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