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朝會(中)(第1/2 頁)
劉寒順著聲音望去,卻正是南譙王劉義宣。
“哦?愛卿有何異議?”劉寒有些頭皮發麻,但還是硬著頭皮問道。
“啟稟陛下,荊州地位險要,乃是我朝財賦大州。而臣擔任荊州刺史多年,對於荊州州情瞭如指掌,倘若他人來擔任此位必然不能勝任,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劉義宣帶著半絲嘲諷的意味說道。
劉義宣話音剛落,朝堂上的眾臣就對他投來了異樣的眼光,他這麼說話簡直就不是在反對先前劉寒與劉義恭等人商議好的任命,而是在公然挑釁劉寒的皇威!
坐在皇位上的劉寒此時已經怒火中燒,他想過劉義宣會對他的任命感到不滿,但他絕對沒有想到他竟然敢當著他的面對駁斥他的任命,語氣竟然還如此輕蔑。可此時他偏偏還得忍著他,只能強忍著怒意說道。
“愛卿所言極是,倒是朕失察了。那就依你之見,依舊擔任荊州刺史吧。”
見到劉寒妥協了下來,劉義宣心中一時得意萬分。口中說著陛下聖明,心裡其實已經在盤算著怎麼當權臣了。
不過儘管出現了這樣的風波,但待到劉義宣退下後人事任命的事情也基本上告一段落了,畢竟在場的大臣除了他也就只有臧質可能會感到不滿。可就算他再囂張跋扈但也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外戚而已,是萬萬不敢直接在朝堂上興風作浪的。
而人事任免的事情翻篇後,朝堂上的議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政治改革。
在這趟東征劉邵的路途中,劉寒沿著一路的村鎮一路看一路想,劉宋王朝的積貧積弱盡收眼底。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場內亂不過是芥蘚之疾,而北方的北魏才是心腹大患。倘若不加緊改革,劉宋王朝最後就只能淪為北魏案板上的魚肉。
而這場改革劉寒決定從官制開始入手,南朝的官制繼承與漢朝的三公九卿制,但是經過這數百年的變遷,為了制衡大臣的權力這套官制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職責不清,官員執行的時候常常互相推諉,行政效率極其低下,劉寒想要施為,就必須要先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制度的選擇劉寒思慮了良久,最終選擇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原因有二,一是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且三省宰相相互制衡,方便拿捏。對於劉宋目前寒門,宗室,士族三家勢力對立的複雜環境最為合適。二是此時的南朝其實正處於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過渡期,名義上的三省和六部已經存在。換言之劉寒只需要把他們的權力和工作重新分配好就足已,在朝堂上也不會引起太多的動盪。
“諸位愛卿,自秦漢以後王朝官制大多遵照三公九卿制,而我朝亦是如此。然時光境遷,眼下朝堂官制繁雜,分工不明。朕擬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明確臣職,興我大宋。”
“所謂三省者,即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省掌管機要、釋出政令;門下省審查詔令,簽署章奏;尚書省統領六部,執行政令。由丞相劉義宣總治三省,蕭思話領中書令,劉義恭領尚書令,劉秀之領侍中。”
此番佈置其實是劉寒頗費了一番心思的。任中書令的蕭思話乃是大名鼎鼎的蘭陵蕭氏出身,也就是當年大漢開國丞相蕭何的後人。即使在南朝這個門第繁多的年代也是數得著的大族。此人不僅軍事和政治經驗都十分豐富,在士族中具有極高的聲望。而且劉寒選擇他其實還另一重原因,他素來與劉義恭向來不合,積怨已久,此時正好可以拿來牽制劉義恭。
而尚書令劉義恭自然不用多說,宗室大臣的代表人物,而且是多年的宰相,在朝中朝外都是人脈極廣。門生故吏遍天下這句話可不是一句虛言。要不是劉義宣兵權在手,這個丞相還真不見得輪到他做。
最後的劉秀之就比較有意思了,此人乃是劉寒的原宿主劉駿在擔任雍州刺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