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第1/2 頁)
最後鄭正彪在摺子之上,痛哭陳情道:「皇上,如今困城儼然已經成了敵軍之城,哪裡還是我們大理朝的城池!臣無能,愧對皇上,如今被軟禁府中,不能為皇上分憂!請皇上速速派兵捉拿宋問、蕭略,這兩個亂臣賊子!」
朝臣:宋問實在厲害!遠在困城,還能被參通敵叛國!簡直是千古一縣令!
第70章
涉及邊關送來的摺子, 不論是誰, 是一律不準攔的,就怕延誤戰事。
此番內侍膽敢暫且攔下蕭略摺子, 將鄭正彪摺子先遞上,也是考量權衡,覺得鄭正彪更得聖心,加之其在京中有家族依仗,比蕭略這個區區將軍府要舉足輕重的多。
只是內侍發現鄭正彪摺子竟然是說蕭略和鄭正彪通敵叛國, 這要是當真定下罪名……內侍一下子就慌了。外頭的人不知道,他身為內侍知道蕭略手上有先帝御賜的免死金牌, 萬一蕭略回京,談起摺子,那他就是有是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當下不等朝堂上討論出什麼來,偷著跟另一內侍使眼色, 裝作要出恭, 然後迅速將蕭略的摺子拿出來, 然後光明正大急急送進來稟報說是快馬剛送來的。
皇帝看了內侍一眼。
內侍故作鎮定,沒露出半分異樣。
摺子呈到御案上, 皇帝翻開看了,便交由身邊另一內侍念念。
蕭略摺子上詳細交代援兵未到這段時間, 兩軍沒有交戰。
因困城早無糧草,全靠城中百姓拿出存糧支撐守軍飽肚,故而主要是與宋大人一道想法子解決城中糧食不足的問題,開墾城中所有能開墾地作為田地, 然後種植菜蔬。最初幾日全是菜蔬混著粥吃。
後因困城守軍上下只剩三千,而圍城敵軍有一萬,敵軍外三十里地駐紮敵軍兩萬。為防因自己和宋大人在城中種菜的訊息傳出,引來敵軍強硬攻城,故而他們商議使計「望梅止渴」——在城牆上煮菜粥,以及做竹筒飯,故意做得香氣四散,一方便是動搖只能啃乾糧的圍城敵軍軍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讓敵軍覺得糧草不足,他們無奈只得虛張聲勢。
得以拖延時日,等候援兵。
值得寬慰的是,此舉竟然有意外之喜,不少敵軍小兵撐不住吃食的香氣,竟然主動要用乾糧來換。
一個小兵一份乾糧雖只有兩張大餅,但大餅弄碎,加入菜蔬和水,重新製作,可以讓兩個守軍吃飽,故而經過幾位將軍商議,宋大人大膽與敵軍小兵換乾糧,大大緩解了城中糧草危機。
關於夜襲敵軍豬圈一事。
摺子上道是,困城守軍已經多達數月只能吃乾糧,便是困城有菜產出能吃,但沒有半點葷腥,守軍沒有力氣,守城兵力岌岌可危。沒辦法,他們才貌似夜襲敵軍豬圈。
也多虧了宋大人製作竹筒飯,無意間得到「爆竹」的製作方子,暫且震懾住敵軍,最終皇恩浩蕩,困城終於等來援兵!
至於說敵軍將領入城一事,是宋大人借著敵軍小兵乾糧換吃食,打聽到敵國連番進犯困城,乃是國內多山地,耕地不足,糧食產出不得裹腹。
宋大人有心平息戰亂,提出以種植之法與敵國商議和談,故而邀請敵軍將領一人入城商談。
援兵及時趕到,兩軍交戰敵國勝算不大,敵軍將領也對種植增產之法十分在意,已回稟敵國皇帝,請使臣趕往困城。
蕭略在摺子上奏請,皇帝派使臣前往困城與敵國進行和談。
這蕭略的摺子與鄭正彪的摺子上所言大相逕庭,朝臣聽得十分茫然:這不是要開戰嗎?眾臣還在商議戶部糧草籌備不出之事,怎麼忽然就和談了?!
部分親蕭略派的朝臣卻是喜上眉梢道:「皇上,蕭將軍奏摺上所言簡直是大喜。不僅免於戰火,還能與敵國和談爭取西南邊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