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洛陽(第1/2 頁)
自從“普查”成了全軍參與之後,“武平堡”軍的行軍速度又慢了,等他們到“幽州”時,居然已是十二月下了。 謝巖去“幽州都督府”交換行軍文書的時候,接待官員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他,一千多里地,走了三個多月,這速度,堪比“龜速”。 謝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花了三天時間,拿到文書,領到了軍糧,還賣了五十匹戰馬,又購買了一些物資,然後才不急不慢地繼續前進。 離開“幽州”,謝巖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向西,過“代州”,抵達“太原”,再經“潼關”進“關中”;還有就是向南,過“冀州”經“洛陽”自“潼關”進“關中”。 馮寶極力推薦從“洛陽”走,他是特別想去“洛陽”看看;林運等人是隨意,怎麼走都可以;王福來更是隨便,自從馮寶告訴他,商隊有一成份子算他的以後,他就對行軍速度的事從來不提了;禁兵主要責任是保護王福來,所以他們更沒意見;唯一有異議的是商人們,他們中,絕大多數需要趕回“長安”。 謝巖仔細考慮過後,決定將隊伍一分為二,將西邊的各折衝府府兵和家在西邊的輔兵,編成一隊,由劉愣子帶隊,將各人立功文書、以及應該發放的錢財,全部分發給個人,由他們同商人一路,直回“長安”,餘下的人,走南邊。 結果一統計,往西的居然有四百多人,由於軍中錢財不夠,謝巖便給了劉愣子一百匹戰馬,讓他路上賣掉,支付給士兵,以及路上消耗,至於朝廷賞賜那部分,憑立功文書,可去自家當地官府領取,倒也不會少。 一下少了四百多人,軍中的物資頓時充足許多,可以說,已經到了能夠頓頓有肉的奢侈程度。 如果一個人,有錢、有時間,會做什麼呢?恐怕大多數人會選擇遊玩;那要是一支軍隊呢?估計就沒多少人知道了。 謝巖和馮寶卻給出了完美答案,那就是——吃喝玩樂外加訓練打仗! 連同禁兵在內,謝巖將整支隊伍打散後分成兩個部分,雷火和裴士峰各領一支,先在路上訓練,然後每到一鎮、縣、州之地後,兩隊先進行一場“對戰”,戰鬥內容五花八門,什麼“救人行動”、“突襲行動”、“斬首行動”等等。 “對戰”會有輸贏,輸的留“營地”看守,贏得可以得到八十貫獎勵,然後拿錢去城裡消費和搞“普查”。 這種充滿競爭性的“對戰”,加上物質和消費的雙重獎勵,兩支隊伍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力求戰勝對手。 最開始幾次,都是雷火一隊勝利,當裴士峰慢慢適應了“武平堡”軍的訓練和戰鬥方式後,採取效仿、加強等多種措施,漸漸又贏回幾次,雙方在你來我往的勝利中,漸漸領悟出一個道理——戰爭不僅僅是大規模的軍團式會戰,小規模、小範圍的高強度作戰,在特定情況下,不僅有很強的破壞力,還往往有意乎尋常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達到正規作戰不一定實現的目標。 來自於後世的先進作戰思想和理念,終於開始慢慢地影響到大唐軍人,哪怕他們還只是低階軍官。 士兵們戰鬥力提升,軍官們眼界和思想的提高,都讓謝巖非常滿意,可他的煩惱很快就出現了。 過了“冀州”後,人煙漸多,幾乎走不了多遠,就能遇上一個什麼鎮,再遠些就是縣,如此“對戰”模式下去,錢不夠啊! 最開始,謝巖還曾想過,要是路上能遇上什麼盜匪,最好是什麼盤踞的“山大王”,把他們剿了,錢糧也都有了。 誰知道“貞觀”年間,別的不說,單就治安來說,到是真不錯,謝巖一路南下,沒遇過盜匪,更別說什麼“山大王”了,聽都沒聽過,可如此一來,怎麼解決錢的問題呢? 沒好辦法,謝巖只能將攜帶的黃金、白銀先後全部兌換成錢,全軍保留兩百匹戰馬,其餘的全都賣掉,先把士兵的賞賜全部兌現,餘下的那部分,他算了算,差不多夠支援到“洛陽”。 只要堅持到“洛陽”就好辦了,畢竟還有兩萬五千貫在的,足夠支付軍官們的賞賜了。 自渡過“黃河”起,軍中“河南道”各折衝府府兵開始陸續離開,軍中人數明顯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