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去了,商時代過去了,巫祠復興時代過去了,社會進入了周春秋時代。巫祠分解出來多個分支派別。這一篇是對道一派的記錄。讀這一篇,可知道派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39 道者
原文
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註釋):萬物:宇宙分做三個部分,地上的部分叫做天,生命部分叫做萬物。萬物相當於今天的“人生,社會”。 善人:以對道的態度為標誌,分做善人和不善人。 美言,美行:從上下文看,指道。 市尊:換來尊貴。 加人:獲得擁護。 何棄之有:是說,對不信仰道的人也不拋棄。 故:無意義,語氣轉換,說到。 天子,三公:泛指商周時政權的設定這裡指周政權。 拱璧:就是玉器。在商代以前,有過玉器時代,在商代玉器用來標誌權力和身份。 駟馬:最高階別的車馬,四馬拉的車,屬於儀式一類,也是商代權力的標誌。 古:指商代,從春秋時代看,商是古代。 罪:災難,特別指天災。
(大意):道,表達了人生,社會最深的道理,信仰道的人一定珍重道,(反過來),對不信仰道的人,道也同樣的加以愛護。道的道理受到尊重,道的行為有人跟隨,沒有理由拋棄不信仰道的人。所以,就是有過“拱璧,駟馬”(的商貴族),(在周天下的形勢下)也不必“立天子,置三公”,還是遵從道,以順其自然為好。自古以來,道受到尊重,還不是為了求得個平安嗎?(還有什麼比平安更重要),所以天下第一貴重的就是道。
解讀
這一章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是對道的宣講。下部分開頭說,“立天子,置三公”。天子,三公是周時代政權設定,指周政權。商政權滅亡了,周政權興起了,道一派,依附氏族的巫祠,從商轉向了周。這一章講述了這一段歷史。商、周之際,是中華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據史載,武王伐紂,二渡孟津,八百諸侯相助,一舉而商亡。事情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它必然引起社會的各個層面的震動。商的衰落,周的興起,引起商貴族的依附氏族的逃亡,這些依附氏族逃脫了商貴族的控制,依附於周,成為了大大小小的“侯國”。周的中心洛陽地區出現了家族形式的新體制,不再實行推選,而是家長式的父傳子。商,周之際的歷史沒有保留下來多少資料,這一章的文字便是極寶貴的歷史資料。
以下: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這一段話是對商的舊貴族說的。拱璧,駟馬是商貴族身份的標誌。宣講人勸說商的舊貴族,說:你們雖然有拱璧的標誌,在先代有過駟馬的榮耀,這些沒有多大用處,還是接受新形勢,承認天子、三公吧。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以求得有罪以免邪?”這也是勸說舊貴族的話,當著諸“侯國”紛紛獨立,周天下大局以定的形勢下,宣講人說:這些侯國為什麼尊天子?還不是求得自身的安全嗎?(如果繼續與天子、王公對立下去,恐怕自身的安全也難保。)
道的宣講人是土生土長的古商人,宣講人一代一代地宣講了幾千年,伴隨了商的興起和商的衰落。宣講人的宣講詞特別是早期的宣講詞沒有保留下來,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到,宣講人在商曆史的程序中起到過重要作用。這一章的文字記錄了,在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宣講人(的一部分)站在了新興的家族一邊,保留了魯、蔡、衛、宋這一片古商地。
40 同於
原文
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