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和以前的霸權國家不同,英國的擴張和進取不是朝向歐洲,而是針對其外的世界。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ldo;世界政治&rdo;的開端。在對外擴張方面英國獨樹一幟,這不是說它是首先進行擴張的國家或沒有競爭對手,而是指儘管它對擴大殖民地有永不知足的慾望,但它所重視的不是從殖民地撈到多少財富,而是將英國自身的制度推及於它。在這方面,英國的殖民地和羅馬的開拓地相似,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產業上都是母國的翻版。這雖然並不使英國免於對其殖民地推行自私自利的政策,但是因為它們被看作是英國人的居住之地,在這些殖民地上可同樣享受英國公民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權利。從這其中就產生了一種值得稱讚的基本氛圍,它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促使英帝國之內所有講英語的成員都把培養相互間合理、真誠的關係看成共同目標。
英國在反對拿破崙的鬥爭中所發揮的作用在此與我們無關。當然這種作用是決定性的,不過它是以前述的英國具有的優勢為後盾。英國在地理及產業上的優勢令其可以並且促使其獲取殖民地市場,從而開發了大量商業和產業資源,在經濟上支援了反對拿破崙皇帝的盟友。這場鬥爭結束了,而英國的產業和商業優勢以及廣大的殖民地依然故我。於是英國在緊接而來的歐洲競賽中仍舊比其他強國領先一步,這個特點貫穿了整個不同尋常的十九世紀,最近才消失。儘管近些年來的巨大的政治變化以及與英國有關的戰爭的增多已使英國的優勢大為遜色,但由與其相輔相成的科學進步所促進的產業發展依然是英國的特色所在。由於無論就物質財富而言,還是就由一貫的產業和商業傳統所決定的國民才能而言,英國都居於優勢,它就輕而易舉地佔得先機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對手。 歐洲國家間的差別在1815年不僅僅體現在上述方面。持續了二十年左右的消耗戰給歐洲大陸國家的人口和產業都帶來了災難性影響。戰爭中的犧牲者主要都是作為生活中堅和新一代人的潛在養育者的男子。大量的英國公民也在戰鬥中喪生,不過英國陸軍規模相對較小,作為其特殊軍事手段的海上控制也沒有引起多少大的海戰。對法國而言,拿破崙的戰爭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它從這些戰爭中走出時,它不僅遭受了巨大物質損失,而且人口比以前只減不增,而法國的世界地位一直是與其人口數量相稱的。法國的另外一個至今依舊的困擾是,龐大的行政系統、臃腫的官僚機構削弱了國家力量,它們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負擔,而且使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的希望成為泡影。和今天的德國不同,決定法國對外影響大小的因素不在於其政府,而在於個人的才華。
當時的德意志仍和法國革命之前一樣,是一個多國家的集合;這些國家相互獨立但多數都是小國。兩個德意志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存在不僅沒有減緩反而加劇了德意志的分裂狀態,基了傳統或其他原因的兩國間的對立阻礙了德意志的政治統一,除非一國令另一國唯其馬首是贍。然而就在滑鐵盧之戰前三個月,俾斯麥出生了。這事當時看來微不足道,日後卻意義重大。隨著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競爭的持續,傳統上對於這兩國的各自認同將德意志分為了兩個集團,每個集團都以奧普這兩個君主國家中的一個為凝聚力的來源。但就歷史淵源和現有的威望而言,奧地利這個更古老的國家又為德意志之首邦。這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為絕對君主制,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應還使這種制度一時加強了。在這方面,俄國這個第五個大國更不用多說了,從沙皇的不受限制的權威中顯現出的是毫不含糊的力量。不過,在俄國也和在德意志一樣,專制主義是一個政治弱點,因為它不可避免地要求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塞進一個不負責任的行政官僚階層。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已看到了一些消極因素給俄國造成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加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