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3 頁)
認真地根據目標來調節手段,他們善於既仔細又全面地觀察問題的細節,他們熱情不倦而且還有著政府的英明支援。這些優點必將和英國已有的優勢相交鋒並將其消磨殆盡。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德國固然擁有上述優點,但對於工商業地區、對於貿易場所和原料產地的實際擁有以及更不公平的對於大片可用於居住和開發的地帶的政治控制使德國作為一個國家並不能在這些地區大顯身手。不過德國的個人倒可以前往這些地區並在那受到歡迎。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並且還可能喜愛上更自由的英美生活方式或任何比他們所脫離的制度有著更少的幹預內容的社會體制,儘管他們或許依然熱愛著並不存在這些東西的母國。不過,不管這些變化如何能促進移居海外的德國人的發展,德國本土上的人們建立一個&ldo;大德國&rdo;的心願也仍然難以實現。在這樣的一個體系之內,各個部分之間有可能在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建立起互利互惠的關係;這種關係在英國及其殖民地之間有著實現的可能,而且雙方正日益認識到了它的意義。當前,沒有什麼比建立一個&ldo;大德國&rdo;體系更能讓德國人心滿意足;而機會的缺乏又不禁使這個對殖民地的貪慾昭然若揭的國家心煩意亂。
德國的追求和現實之間存在著經濟和政治上的不一致。此外,不列顛群島的位置對於德國也有著深刻的軍事意義。德國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它的所有內陸河道----它們已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和利用,而且相互間有運河溝通,從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內水運系統----都是以這兩個海洋中的一個為入海口所在,因而這些入海口就成了海上貿易的進出通道,德國的全部對外商業也都集中於這些地區。如果沿著敵國軍艦的巡遊路線,德國的北海海岸從埃姆斯到易北河口也就六十英里多點;波羅的海海岸要長得多,但從大西洋抵達這裡必經斯卡格拉克海峽,它的寬度也不到一百英里。戰時德國商船可以在中立的區域之內貼著挪威和丹麥的海岸航行,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保護自己,不過德國依然面臨著很大危險,因為從德國通往大西洋和其他大洋的所有航線都經由不列顛群島。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的寬度給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這兩個海峽的一側完全是英國的國土,其中還有兩個主要的海軍基地;在蘇格蘭以北的另外一面上,北海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四百英里寬,有些地方只有三百英里。在英國和德國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依照現今的國際法,沒有任何德國船隻可以經由上述水域而不被劫獲,而對於德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成功封鎖會使德國開展的和中立國對德國開展的貿易都陷入停頓。對英國而言,只需以離德國不到四百英里遠的英國港口為基地,就能在北海上對德國,包括它的兩個主要商業城市漢堡和不萊梅進行封鎖;在波羅的海進行封鎖則複雜得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