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2 頁)
如果從長與寬兩個方面觀察亞洲大陸,首先可以注意到它幾乎完全處在赤道北部,而且主體處於北迴歸線與北極圈之間,也就是所謂的溫帶地區。不過要是由此推斷亞洲的氣候,就會弄出錯誤,因為自然狀況會引起一些變化。北部和南部的大平原----分別在西伯利亞和印度----分別是特別的寒冷與特別的炎熱。主要由於大陸幅員的遼闊,海洋不能發揮對氣候的廣泛調節作用。區域廣大對溫度的影響最明顯地體現在季風上,這是隨季節而改變的週期性的風,就象陸地和海上的微風隨晝夜的改變而變一樣。不過季風在其持續期間是如恆定的信風那樣穩定的,季風現象主要存在於印度洋、孟加拉灣和中國海,是由大陸的時而變熱與時而變冷造成的。太陽在赤道南北間的運動導致了大氣風向的週期性,冬天是東北風,夏天是西南風。
就大致輪廓而言,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從東到西的跨度大約是五千英里,而沿北緯40度則會增加幾百英里,這是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東部的朝鮮半島的延伸所致。大致說來,在這兩條平等線之間存在著亞洲最典型的自然景觀以及政治分立----其動盪未定的特點使今天的亞洲問題令人為難且十分緊迫。在上述帶狀地區內有著蘇伊士地峽、巴勒斯坦與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伊朗)的絕大部分及阿富汗----眾多高山是這兩個國家的特點,帕米爾、西藏高原地帶,以及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和這條位於大河下游的、最重要的上千英里部分。在這個地帶還有阿勒坡、摩蘇爾和巴格達、德黑蘭和伊斯法罕、梅爾夫和赫拉特、喀布林和坎大哈以及遠東的中國北京、上海、南京和漢口等城市。這裡,沒有哪一個城市所屬的國家穩定是依賴於其自身力量,或是其雄心勃勃的鄰邦的不干涉。喜馬拉雅山鏈只是向南稍許偏出前述區域之外。儘管日本是在大陸之外,人們也可饒有興趣地注意到它的領土的大部分及權力中心也在上述地帶之內,而且由北向南跨越它。
大致說來,這是個爭執不斷的地區。其南面和北面一般而言政治狀況相對固定,儘管並非絕對不變。而南北兩邊的邊界則遭受著外部的衝擊,動盪與妒嫉、入侵與防禦屢見不鮮,雖然這些目前說來還多是政治性的而非軍事性的。這些行為不論其形式,在本質上都是相互衝突的動機的表現。亞洲的分裂地帶東西延伸,而亞洲的運動是南北向的。我們要研究的正是這個運動的特性及其前景。鑑於利害關係的巨大以及形勢的相對平靜,可以相信它要持續進行下去,直至某種調整實現為止。這種調整或是符合每個人的心願,或是完全由處於最高位置的競爭參與者所決定。就實際而非理論而言,平衡既可在力量極不平等的情況下出現,也可存在於完全的均衡之中,這是另一個看似矛盾實際正常的道理。
簡要地檢視一下地圖,可以斷定沿著上述地帶有一條分割線,這條線所經地區的政治局勢是動盪不安的。這條線沿南北向擺動,它所包含的人物和事件,所有常讀新聞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單單聽見突厥斯坦、基發、梅爾夫、赫拉特、坎大哈、喀布林這些名字就能意識到上述事實,滿洲和旅順港這些名稱同樣有這般功用。在亞洲的西半部及遠東都可看到上述擺動,探求歷史會更充分地明白這點。事實上,不可能依照著精確預測把亞洲沿南北向分割開來。把東西方分開考察,將一個地區的環境與事件與另一地區的割裂開,東西亞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問題的真實內容並給它注入了大量複雜的因素。所以,應該探究它們相互間以及各自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暫且把對亞洲東西向的分割線的認識看成分析過程的一個階段,接下來再考察這條線上力量的特點與分佈是頗為有益的。這些力量沿南北兩個方向的投射是業已開始並正在進行的變化過程中的首要因素。朝地圖瞥一眼,我們馬上就會注意到這麼一個再顯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