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1/5 頁)
趙仙桂聽說河北高碑店、保定那裡有農民開的集貿市場,王八、鱔魚、活魚都有,便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趕到保定從農民手中收購活雞活魚,然後又一口氣揹回來進行整治。
令全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飯館一開張,沒幾天就名聲大噪。
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個體餐館吸引了遠近的市民跑來看熱鬧,順便也想在飯館嚐嚐鮮。這一嘗就讚不絕口,大誇比國營飯店的飯菜好多了。之後飯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常常是裡面的客人還在吃飯,外面等著的顧客已經排出了老遠。
而且第一家個體餐館的名頭甚至傳到了外國使館,先後一共有七十多個國家的記者跑來採訪。最多的時候一天要來二三十人,把趙仙桂急得直哭——招待記者就沒時間炒菜了呀!沒奈何,她只能跟記者們打商量,她在廚房炒菜,記者就站在院子裡,雙方隔著一扇氣窗邊炒菜邊採訪。
連外國人都知道了,上面還沒有動靜。工商局看看,心裡也明白了,便設計了一個執照,頒發給了趙仙桂。
有了這個執照一切都好辦了,從此趙仙桂再也不用跑到保定那麼遠的地方去進貨,直接就可以在附近的農貿市場購買各種原材料。兒子也成了她的幫手,兩人早上蹬著三輪車,一趟就可以買回整天的食材。
“回來了?”
“回來了!”
老兩口簡單地對了話,就開始招呼自家孩子和請來的工人幫著擇菜、洗菜。
飯館剛開張那會兒,他們是不敢請人的,生怕被人說是在搞剝削,所有的活計都是家裡人自己做。自從81年春節,兩位副總理來家拜年,鼓勵她把飯館“生意做大”,她才敢聘請僱工。
活都交給了兒子、女兒、小工,她則和丈夫回到屋裡,找出記事本,通知預約的客人上門吃飯。
兩年多的時間,京城裡個體飯館越來越多,可賓館飯館的生意依然還是那麼好,人流如織。新老顧客為了到她這裡吃一頓飯,都需要預約,趙仙桂記事本上顧客排的時間,最長的都排到了六十天以後!
“我去給客人打電話,你先歇會兒,待會兒還要忙。”老伴已經辭去了車輛廠的工作,全職在家專心幫助妻子打理飯館生意。家裡的幾個孩子,也再沒有了找工作的念頭。得了總理的“金口玉言”,全家人已經正兒八經地把經營飯館當作了一項事業來做。
“電話局還是沒信?”趙仙桂沒和老伴爭,將記事本遞給了他,順便問了一句。
“沒有,這事急不來的,總有個先來後到。那麼多的單位都還在等,我們sī人想安電話等的時間就更久了。”老伴是個厚道人,寬慰她道。
因為與客人聯絡的需要,趙仙桂他們早就想在家安部電話,以後也不用打個電話都要去衚衕口,隨便說什麼都要當著別人的面,他們在電話裡和客人說的話一天不到整個衚衕的人就都知道了。
可是去電話局登記以後,卻遲遲等不到來信,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排到自己。
“登記都半年多了,還要等到什麼時候?”趙仙桂很是不滿,但安不安電話、什麼時候安,也由不得自己,發發牢sāo,她也只有作罷,看著老伴拿著記事本出門,去到衚衕口打公用電話。
她休息了沒有一刻鐘,就聽到丈夫和一個人說著話進了屋。她起身一看,原來是街道辦事處的劉大姐。
“仙桂,剛剛我在公用電話碰到劉大姐了,她說電話局打算搞一個什麼行動電話,問咱們要不要安一個。”老伴看到她出來,很高興地向她報喜道。
“什麼是行動電話?”趙仙桂聽到電話就是一喜,但隨即又奇怪起來。
電話就是電話,一根線拉到家裡,連著一部話機。這個什麼行動電話怎麼聽起來那麼彆扭,連著一根線,怎麼移動?從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