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5 頁)
說的是,現在只是試製階段,所以主要是透過實際產品,來檢驗一下電路設計是否達到要求,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並不需要你們拿出最終產品。所以呢,你們也別局限於一塊晶片裡一定要整合多少元器件,只要把電路做出來就好了,該佔多大就是多大!這東西本就沒有一定之規,只要做出來就好。”
萬洪當即木在當場。
積體電路的確誰也沒規定必須要多大,但為了方便比較,通常都會用同樣型號的產品作為參考。萬洪他們比較的物件,就是8080處理器。
8080晶片內部矽晶元尺寸是20989×2250微米,也就是兩厘米多一點,在這個晶元區域內,整合了5000個電晶體。
萬洪等人就是以此作為標準計算。以現在國內的半導體工藝,最多能在同樣尺寸內整合6000左右的電晶體,這才感到焦急,跑來向郭逸銘問計。誰知道對方給他這樣一個讓他啼笑皆非的答案。
能做多大就做多大,這是什麼解決辦法!
尺寸放大,不僅僅是代表整合水平低,還會因為電晶體的尺寸過大造成功耗加大、熱輻射增加,因為線寬的增加造成訊號延遲、降低處理器效能等等一系列後果。哪裡是一句想做多大就做多大的!
放到公司來說,採用這種擴大尺寸方法制造出來的處理器,必然會比英特爾同樣整合度的微處理器效能差得多!而且本來一片矽晶元上,原來可以同時製備二十片核心電路的,現在可能就只能做十六、七片,因而造成單位成本大大增加。
郭逸銘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是不負責任!這和國內領導拍腦門作決定有什麼區別?
還講不講科學了?
萬洪不是可以隨便糊弄的人,頓時臉就沉下來,對他的回答很不滿意。
郭逸銘看他有些發火了,連忙說:“萬教授,不是我不提什麼要求,而是現在只是拿出樣品來,所以無需考慮實際生產。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的裝置,我就是提了再多的要求,你們也做不到。何苦呢?而解決晶片製造,正是我在做的事情,現在才正在籌備階段,八字還沒一撇,能不能順利解決,也還未知,所以沒有必要那麼高調,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他的這個答案,萬洪還是認可的。
國內的光刻機、晶體外延生長爐等關鍵裝置製造能力的確有限,公司要考察了國內的具體制造工藝,才能有所針對的拿出一套提高積體電路生產的合理方案來。現在考慮最終定型的微處理器產品關鍵工藝,的確屬於無的放矢,浪費表情。
萬洪走了,既然最終定型生產工藝暫時不需要他考慮,那他就只需把微處理器設計圖紙,化為試生產樣品就行了。
說起來這也不是簡單的事。
他首先要布圖,將電路圖轉化為掩膜,在矽晶片上塗抹光刻膠後用紫外光製出電路圖,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沉積生成電路、電晶體、電阻等各種元器件。而且因為每次只能製造同一種元件,所以以上步驟要重複十次左右,每次都必須非常精確,保證各種元件連線正確。
此外他還要考慮很多東西。
比如這是樣品,那公司在定性時到底以品質為主還是以成本為主?萬一要求以成本為主,卻拿最佳品質樣品作參照,這個成本他是絕對降不下來的。如果以品質為主,那製造成本、批次製造數量也就不在他考慮之內,好材料、好裝置、複雜技工工藝等等,什麼好他就上什麼。
要求不同,製備的工藝也不同。用化學蝕刻難以精確控制,但要求低,成本低,能夠快速大批次生產。用離子衝擊,精度高,但裝置也貴、成本高……,等等這些需要考慮的要素還很多,可郭總又不給他一個總綱式的前提要求,全靠他自己判斷,這實在是有些難為人。
真發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