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2/2 頁)
無止的爭論。對教義信條的爭論不再是教會私下考慮的事情,而受到政治需要的影響,成為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世俗的和宗教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教會與國家兩大權力之間的合作常常被衝突所代替。甚至在君士坦丁時代,這些都已顯露出來,國家幹預教會爭論,世俗和教會目的相衝突,教會與國家間既有對立,也有合作。阿里烏派並沒有因為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遭到譴責就被徹底剷除。皇帝逐漸瞭解了其對手的強大力量,故被迫調整策略,他迫使教會重新允許阿里烏向信徒宣教。這使皇帝與正統教士,特別是自328年開始擔任亞歷山大主教的阿塔納修斯(athanasi)發生衝突。這位偉大的教士,儘管一再被流放,仍繼續為捍衛正統信仰不懈戰鬥,直到373年去世。
教義信條爭議也導致君士坦丁諸子之間日益激烈的糾紛,同時加大了帝國東、西兩半部分之間的裂痕。君士坦提烏斯(nstanti)統治帝國東半部,宣稱信奉阿里烏派信仰;340年去世的君士坦丁和小君士坦斯(nstans)控制帝國西半部,同時信奉尼西亞信經。343年秋季,在帝國東西部之間邊界城市薩爾迪卡舉行大公會議,但是會議未能實現兩種觀點的調和。實力占上風的弟弟君士坦斯此時已經主宰了整個西部,強迫君士坦提烏斯屈服,恢復被其驅逐流放的正統派主教。這使阿里烏派分裂為兩個陣營:即主張聖父和聖子性質類似()但不同質()的半阿里烏派,以及尤諾米烏斯(eunoi)領導的徹底的阿里烏派,他完全否認任何性質類似的說法。同時,當君士坦斯於350年在平息異教篡位皇帝馬格努斯&iddot;馬格南提烏斯(agn agnenti)叛亂的戰鬥中陣亡後,情況發生了相反的變化。而後,君士坦提烏斯在351年的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中擊敗篡位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