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1/3 頁)
第三節 拜占庭帝國和保加利亞的西蒙
利奧六世死於912年5月12日。帝國權力落入當時年僅6歲的君士坦丁的叔叔亞歷山大(alexander)之手,他輕率妄動,好尋歡作樂。[143]他確定的惟一政治原則就是設法擺脫其已故兄長的舊制。他將皇后鄒伊關入修道院,削去利奧最主要的大臣的官職,安插自己的寵臣,委以重任。這一政策使得尼古拉斯官復原職,重任大教長,並按照其意願迫使尤塞米烏斯騰出大教長的職位。[144]這個新君主的行為對帝國外交事務產生了強烈影響。由於他做事不負責任,隨意撤銷了拜佔廷帝國在896年和約中承諾支付給保加爾人的年貢。他的這個行動給了實力穩步發展且正急於尋找機會的西蒙重開戰端的藉口,沒有比這個事件更嚴重的災難降臨到拜佔廷帝國。亞歷山大本人根本沒有看到其行動將導致的後果,因為他於913年6月6日去世。[145]馬其頓王朝惟一倖存的代表君士坦丁當時只有7歲,軍國要務都落到了大教長尼古拉斯領導下的攝政會議。
局勢既複雜又危險。大教長尼古拉斯面對各派力量的激烈反對,其中完全效忠於王朝的勢力集合在已故皇帝遺孀鄒伊本人周圍,而堅持忠實於前任大教長尤塞米烏斯的教士派別也充滿了敵意,而大教長尼古拉斯又不得不充任這個小孩子的攝政,他本人認為這個孩子即位既非正統又不合法。混亂的局勢由於軍隊總司令即近衛軍兵團司令君士坦丁&iddot;杜卡斯(nstante ducas)企圖篡位為帝而極大地加劇了。亞歷山大挑起的與強大的保加爾人君主的災難性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西蒙未遭遇任何抵抗,一路殺入拜佔廷境內,很快就於913年8月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而且,這次入侵既不是搶劫性遠徵,也非單純的征服性攻戰,西蒙的真正目標是帝國的皇冠。西蒙自認為是拜佔廷帝國的保護者,但對帝國官僚重臣龐大莊嚴的氣勢深感震驚,而拜佔廷人自己也完全清楚,這個世界上只能有一個現世的帝國。西蒙的野心不是建立一個領土面積有限,與拜佔廷帝國同時存在的保加利亞民族帝國,而是要建立一個取代拜佔廷帝國地位的新的統一帝國。[146]正是這個野心使西蒙與拜佔廷帝國之間的衝突帶有突出的特徵,這一特徵也從拜佔廷國家與桀驁不馴的鄰國之間長期處於戰爭關係狀態中凸顯出來,進而使得這場戰爭成為拜佔廷帝國面對空前嚴峻的考驗。中世紀爭奪帝國權威的鬥爭就等於是爭奪霸權的鬥爭。西蒙迫使拜佔廷帝國必須起而捍衛其基督教國家等級中最高帝國的地位。
但是,如果西蒙的理想確實與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城門下那些拜佔廷帝國先前的敵人沒有根本的區別的話,那麼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最終避免和他們一樣的命運,他很快就瞭解到他那個時代最堅固的城堡是不可逾越的。他只得與拜佔廷政府談判,並受到了隆重盛大儀式的歡迎,進入帝國首都,大教長尼古拉斯和小皇帝君士坦丁七世親自前往迎接。西蒙與被脅迫的攝政政府,經談判締結了前所未有的和解。事實上,攝政王在蠻橫的保加爾人君主面前完全被震懾住了。西蒙的一個女兒將成為小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的妻子,而他本人則由大教長親手加冕為皇帝。[147]儘管這可能僅僅意味著西蒙只是被承認為保加利亞皇帝,而不是君士坦丁七世的共治皇帝,但是他的目的似乎就要實現了。實現其目標也並不遙遠,擁有皇帝稱號,還是在位小皇帝的岳父,這個女婿尚在沖齡,拜佔廷帝國的小主人將在他的掌控中。這樣,他在發誓保持對拜佔廷帝國和平友好以後,心滿意足地返回了家園。
然而,他離去不久,拜佔廷帝國的宮廷就發生了政變,這為其全部最高理想敲響了喪鐘。很明顯,事實上就是大教長尼古拉斯對西蒙的過度讓步才導致了其攝政地位的瓦解。已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