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ldo;畢林森的訓練方法到底特別在哪裡呢?&rdo;馬凱對這個十分感興趣。
&ldo;簡單地說,畢教練不主張我苦練削球技術,他提倡的是以巧取勝。&rdo;
看著馬凱有些不解的樣子,普伊莎解釋道:&ldo;從桌球的打法來說,削球打法在上世紀中期曾風靡一時,但隨著弧圈球技術的出現,弧圈球旋轉強、速度快、弧線低、衝擊力大並能連續沖拉的特點使得削球只能處在被動防禦的地步。雖然現在的削球打法已經提高了很多,並且加入了很多新的技術,比如咱們國家的丁松、韓國的朱世赫這樣削中反攻的打法,但仍然難以和攻球打法抗衡。而女子運動員因為力量、速度比不上男運動員,削中反攻的技術就更難以體現出來。&rdo;
&ldo;但從削球打法來說,穩健的削球技術是最基本的啊。就像足球守門員,如果不練好守門技術怎麼能做得好呢?&rdo;馬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普伊莎微微一笑,&ldo;我當初的想法也和你一樣。但畢教練認為,削球和攻球對抗實際上就是旋轉的對抗,如果削出的球旋轉超過對方拉出的弧圈球,那麼勝算就會增大。
&ldo;但從理論上講,削球旋轉不會強於弧圈球。這裡有三個原因,第一,削球離球檯遠,有相當一部分作用力用於球的平動,這樣會分散用於轉動的力量;第二,由於離球檯遠,速度相對較慢,球到對方檯面時,轉速已不如出手時;第三,削球與空氣阻力作用後,球體下部產生的壓力大於上部(弧圈球正好相反),所以下旋旋轉越強,越容易形成高球或出界。
&ldo;而畢教練的研究資料也表明,實際中,削球也沒辦法在旋轉上和弧圈球抗衡。
&ldo;用我國最好的削球運動員丁松做例子,他削出的球平均轉速為1030轉/秒,最高轉速是1207轉/秒,接近正膠的弧圈球轉速(平均1216,最高1368),但大大低於反膠弧圈球轉速(平均1372,最高1550)。
&ldo;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削球的下旋與弧圈球的上旋相對抗存在著一定的先天不足。所以畢教練傳授給我的取勝法寶不是削球的技術,而是倒拍和接發球搶攻。&rdo;
普伊莎這麼一說,馬凱的腦海里馬上顯現出普伊莎賽場上的英姿。
‐‐每當對手發球的時候,普伊莎便像獵人盯著獵物一樣死死地瞄著對方。對手的球拍和球接觸的一剎那,普伊莎的臉上就會露出不易被察覺的微笑。不論對方發的是側旋球、下旋球還是上旋球,也不論是近臺短球還是長球,普伊莎彷彿已經判斷出了這個發球的旋轉性質。緊接著就是根據對方發球的旋轉選擇相應的迎擊方式,每每都打得對方措手不及。
馬凱雖然不是桌球運動員,但他也知道,判斷對方發球的旋轉是相當困難的,很多情況下因為判斷不清只好放棄進攻的機會,這就等於把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而像普伊莎這樣幾乎能百分之百準確地判斷對方的發球,簡直是乒壇的神話。
而這還僅僅是她的一個法寶,另一個法寶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當對方進攻的時候,普伊莎遠離球檯穩健而優雅地將球削回去,而當對方再猛攻一板的時候,普伊莎右手的球拍突然之間在手中飛快地轉動數次,然後在眾人都眼花繚亂的時候又將球削了回去,除非用慢鏡頭才能看清她到底用球拍的哪一面將球削回去的。而對手在這個時候往往露出驚詫的表情,她無法判斷普伊莎削回來的這個球是什麼旋轉。因為普伊莎的球拍正反兩面分別貼著反膠和生膠,這兩種膠皮效能不同,削出來的球旋轉正好相反。
而觀眾每每看到這個情況也都知道了結果‐&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