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智勇雙將駐山險 豪膽老龍展餘威(第1/2 頁)
諸葛亮拍板選將之事,遂令獨孤徹引所部漢中三萬軍出,又安排魏延與其同行,凡事商議而定。
原因無他,不過是之前“小甲魚的臀部——新規定”:禁止獨孤徹衝陣罷了。
魏延對此安排自是欣喜異常:本來如果沒有司馬懿這出意外,安定郡還有仗可打。如今諸葛亮是雲淡風輕,見好就收,繼續留在隴右,亦不過是幹些對峙、護送的活,哪有揍司馬懿來的爽快?
再者,雖然是第一次與獨孤徹共事,但對其各次戰績也是早有耳聞:用計不拘一格,總能搞出些“驚喜”,作戰風格正對自己的胃口,算是少數幾個能相處的來的傢伙了。
而諸葛亮擇將魏延亦是一著妙手:一善奇謀,一有膽勇。趣味相投,優勢互補,自能合作愉快。關鍵是二人平級(前將軍,右將軍),不會產生一方太過強勢的問題。
是故對於這個組合,諸葛亮是一百個放心,甚至預備隊都沒留,就直接去處理郭淮的反撲去了。
境遇不同,心境大多也會不同。歷史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抱著決戰的心態,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從結果來看卻是六出祁山中最差的一次。反而是後續以消耗為主的幾次戰役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不過歷史上季漢後期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人才凋零都很快,反而上位了不少尸位素餐者。加上一礦打四礦的劇本,縱使能消耗掉魏國部分國力,於扭轉局勢而言也是杯水車薪,故強如丞相,也只得事必躬親。
但如今獨孤徹屢立奇功,大展奇才;又於隴右收得姜維,亦已嶄露頭角;加上創二代們肉眼可見的成長,季漢的新生代也算是“將星如雲”了。文官之中,不僅有馬良、黃權、鄧芝等中堅力量治理四方,董允、蔣琬、費禕等也在此次北伐期間將一應事物處理的井井有條。可以說是軍武文治兩開花了。
故而諸葛亮自也不會搞的那麼悲壯,一伐出動的兵力不過總量的五分之二,也不過是趁虛而入試試水,能有多少戰果就拿多少,調兵遣將自然也是遊刃有餘。
……
話分兩頭,卻說趙雲自領一萬偏師,詐做取扶風之勢,與郝昭所部魏軍對峙於漢興。每日馳騁於兩軍之間,叫罵挑戰,裝腔作勢。
郝昭見漢軍乃是趙雲領兵,又見其耀武揚威如此,即以為長安方向是漢軍的主要目標,遂謹守十餘日不出。
直到王朗告知涼州急況與司馬懿的全域性判斷,方才醒悟。
翌日,趙雲如常罵戰,卻見魏軍黑壓壓一片傾巢而出,一通鼓罷,陣門大開,三員大將應聲而出,上首陳泰,下首鄧艾,中間先鋒王雙。郝昭端坐帥旗處,甚是威武。
郝昭欲探漢軍虛實,遂自出陣,狂傲高聲道:“關中屢經戰陣,吾本不願生靈塗炭,遂置之不理。奈爾等不識抬舉,挑釁旬月不退,今奉上命與以肅清,爾等若欲留得性命,速速投降,吾不殺害。”
漢軍陣眼中黃權觀此態勢,心知疑兵之計已被識破,乃諫趙雲道:“魏軍傾巢而出,必知我計也。吾等再戰不利,老將軍還宜暫避。”
趙雲亦知此理,但卻另有見解,乃道:“公衡之言甚是,然今若不挫其銳,吾等多為步卒,屆時彼精騎齊出,吾軍勢頹,必亂而潰也。吾今作勢,匹馬叫戰,公衡可為吾壓陣,如得取勝,便行掩殺。”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假作真時真亦假。黃權領命,即挪至帥旗處,做好出擊準備。
其實趙雲還有另一層私心:自己南征北戰四十年哪裡聽過如此“輕視”之語,心中不忿,若不與其教訓一二,豈不讓天下人看五虎將的笑話?
乃飛馬出陣,二話不說,直取郝昭。
先鋒王雙自恃勇力,又欺趙雲年老,欲奪個“擊敗五虎將”的威名,遂首先出馬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