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5 頁)
,扭轉戰局,將德軍殺得屁滾尿流節節敗退。你知道不,在蘇聯取得偉大勝利的過程中,有一件武器功不可沒。是什麼呢?t-34坦克!這個我沒有說錯吧?”
黃副總工雖然鬱悶,但還是點了點頭,說道:“這個誰都知道。”
郭拙誠說道:“大家都知道這個戰爭的歷程,也知道t—34坦克。但你們未必知道t-34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情報引發蘇聯研發的。對不對?”
“錯誤的情報引起t—34的研發?不會吧?”果然,黃副總工和圍過來的幾個工人都不知道,一個個都好奇地看著郭拙誠。
郭拙誠繼續裝逼地說道:“當時一個蘇聯的特工從德國發回情報說‘德國正在研製更強大的重型坦克’,蘇聯當時的坦克都無法與之匹敵。蘇聯領導人一聽,那還了得,怎麼能讓法西斯德國的坦克比我們強?於是,斯大林同志一聲令下,命令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柯錫金馬上研製威力更大、防護力更強的坦克。這就是t—34坦克出籠的經過。
柯錫金這個人很牛皮,牛皮就是很厲害,他只用了短短二年多時間就研究出了t-34。
等蘇德戰爭一爆發,蘇聯軍隊才發現德國根本沒有什麼大型坦克。參戰的都是他們已知的坦克。但蘇軍的高層領導並沒有憤怒,反而欣喜,因為蘇聯最新研製的t-34在戰場是無敵的存在,蘇聯坦克師能橫掃德國坦克師。德國只能靠數量優勢才能打一個平衡。
蘇聯領導一看,現在的t-34太強了,生產週期長、成本大、駕駛員要求強,很有一種浪費資源的感覺,也影響了坦克的建造速度,影響了坦克師成軍的速度。
斯大林同志經過一段時間的權衡,毅然下令道:你們研發人員必須給我大幅度地降低坦克成本,簡化製造工藝,簡化駕駛員的素質要求,容許你們把它的效能稍微降低一些,但建造速度必須加快。他給技術人員的一個目標就是:我們的坦克在質量上不差於德國坦克就行,但在數量上必須超過德**隊。
於是t-34坦克的部件大量簡化,工序大大降低。在成本方面,在1941年製造一輛t-34需要269500盧布,在兩年內,其成本一度減少到135000盧布,幾乎只有一半。而且一般的婦女和兒童,甚至是傷兵和老人也能投入生產。”
周圍的工人聽得津津有味,也有感嘆蘇聯人太牛了,短短二年多的時間就研究出一種著名的坦克。我們仿製這麼多年還是仿製不好。
黃副總工的腦子比周圍工人的腦子要聰明得多,聽了郭拙誠的話,他想到了什麼,就試探著問道:“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的發動機可能是在他們的簡化版上仿製的?”
郭拙誠說道:“不是!……,但也差不多。”
黃副總工虛心地問道:“那麼我們怎麼改變呢?”
郭拙誠說道:“提高發動機功率,方法不少,比如採取增壓,比如增加壓縮比,比如增加氣缸直徑,比如增加發動機的轉速極值,等等,這些對於我們工廠而言太複雜,投資大,一時也難以成功。”
終於談論到與技術有關的問題了,黃副總工連連點頭:“是啊,是啊,……”
郭拙誠說道:“合理選擇發動機的配氣正時,保證最好的充氣效率,就能改善發動機效能。如果我們能把蘇聯開始設計出來的那套系統學過來,就能提高進氣充量,使充量係數增加,發動機的扭矩和功率自然增加。”
這是一套靈巧的控制系統,採取機械和液壓的方式來實現功能。與前世的採取電腦控制的“可變氣門正時”技術自然無法相比,但比沒有采取這套系統的傳統發動機卻好得多。
其實這套系統並非蘇聯設計的,而是前世德國設計的,現在提前五年在這裡出現。
郭拙誠編造這個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