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第1/2 頁)
海鶻船長十丈,寬一丈八尺,高兩丈,兩桅四帆,分兩層,水車四部,櫓十支。裝配床弩一部,彈弓兩部。每船有水手六十人,士兵九十人。共有三十八隻,操作靈活,速度極快,能在敵船陣中穿插。
海鰍船長八丈五尺,寬兩丈,高一丈五尺,兩桅四帆,用槳四十二支,裝配床弩一部,彈弓兩部。每船有水手四十人,士兵六十人。共有二十五隻,江河湖海均能適用。
小型船隻長六丈,寬一丈五尺,高一丈,用槳二十二支。船頭方小,尾闊底尖。每船可裝五十人。共有三十隻。作為大船之間的聯絡,配合中型船作戰。
合軍共計有大小船隻一百四十四艘,士卒水手兩萬餘人。不過在來的路上因受風雨海浪,損失了一條海鶻船,三條海鰍船和七條小船,人員百餘人。
船甲板上,水手士兵人來人往各自忙碌,士兵的衣甲都是以皮甲為主,只有要害部份才鑲入鐵甲,而水手則根本不穿甲冑,不過在大海上船隻都起伏不定,如果穿上厚重的鐵甲跟本就站不穩,更別說作戰。
楊炎放眼向海面看去,只見在藍天碧海之間,名種大船小船間播其中。白色的風帆在晴朗的天空和高透明度的海面爭相展現亮麗的色彩,龐大的船隊連綿數十里。而且眼見不日即可返回大宋的土地,如果不是因為海邊一戰損失慘重,連虞公亮也慘死。這時大家在船上憑風暢談,是何等遐意的事情。
這時李公佐走到楊炎身邊,一拱手道:「楊統制,你的傷沒有事吧?」
楊炎笑道:「有勞李將軍了,我以經沒有事了,不過這條船好大,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船呢。」
李公佐道:「海上風浪大,所以船要造的大一些。論造船技術和水戰之能,我大宋可以說是天下無雙,在下這百餘艘戰船就足以橫行海上。」
楊炎這時也箅得上是久經戰場的人了,不過對於水戰還從來沒有接觸過,於是便向李公佐請教水戰的一些常識。李公佐年紀雖不大,但對於水戰十分精通,早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陳家島海戰和救援海州之戰時就以隨李寶出征,這時以是李寶的最得力助手。
李公佐道:「自古水戰,遠則用弓、弩,接舷戰用刀、槍。戰船多設有戰棚或女牆,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釘竹片,作為防護裝置。無女牆的戰船,戰鬥時在左右舷懸掛罟網,以防敵人跳幫。撩鉤用以鉤搭敵船;勾鐮用以勾船割繚繩。然後由士兵登上敵船,短兵相接,與陸戰無異。而後又開始設以拍竿,近船戰時用以錘擊敵船。但主要還是以登船戰為主。既使用火攻戰,也是以船燒船,或是以燃燒火箭,焚敵蓬帆,使敵船不能行動。」
楊炎道:「為什麼我看我們的這些船隻都沒有裝配拍杆呢?」
李公佐道:「這是因為現在我大宋的火器發展了,我們的船上都裝配有床弩和彈弓,可以發射火箭火炮,霹靂彈,轟天雷等火器,都可以遠距離攻擊敵人,用不著兩船靠近作戰也能夠解絕戰鬥了。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陳家島海戰中,家父帶戰船一百二十艘,迎戰金國水軍六百餘艘戰船,就是主要用火箭直接燒毀敵船,等到派士兵蹬船作戰時,大局以定了。從那以後,船上就不在設用杆竿等物了。」
兩人邊談邊走,蹬上二層,來到議事大廳中。這時參加遠徵的眾將辛棄疾、曹勛、高震、張師顏、魏昌、劉復武等大多都在,只是沒有趙月如和趙倩如。經過了一夜的休息,大家的體力精袖都己恢復過來了,只是情緒都不太高。連曹勛都比平常安靜了許多。
辛棄疾見楊炎和李公佐進來,立刻迎了上去,將統計好的傷亡數字告訴楊炎。
從兗州出征的時候一共是七千士兵,而在登州海邊蹬上戰船的人,加上所有將領以及女兵一共只有二千八百六十九人,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