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3/4 頁)
寶積經:“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
無業無報義
大士。仁今已造極猛惡業。欲害如是天人大師。是業若熟當於何受。時文殊師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說。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極重惡業。而實不知於何處受。然舍利弗。如吾見者。當若化人幻業熟時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無心分別無有念想。一切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於意云何。如汝意者實見劍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惡業可得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受果報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劍既無復無業報。誰造斯業誰受報者。而反問我受報處乎。舍利弗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如我所見。實無有法業報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業無報。無業報熟故
無報恩義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希有希有。今日乃能宣說如是甚深義處。我於大士以何報恩。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善住意言。大士。我今云何得不報也。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所以者何。天子。汝能如是不報恩者。即為報也。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寧可無報恩乎。
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報恩亦非不報。善住意言。大士。仁以何義更作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凡愚之人造種種法。起種種見。行種種行。以作如是種種見行。是故念言我當報恩。天子。此非正行善男子也。其有正行善男子者。乃至無有少作。或作不作。彼終不言我念報恩。又復天子。不報恩者。如佛世尊宣說平等。謂一切法悉無所作。無有作處。皆入平等。無有轉還。亦無超越。非自非他。無作不作。是故我為無報恩也。
這邊是佛教的理論基礎,相對來說,佛教的傳承要比道教保留下來的要多一些,現在人們相信佛教的也比道教多,反觀道教,現在已經式微,需要出來一個大人物來讓道教再次發揚光大,只有這樣,道教的香火才能永久的延續下去。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 ;。
喬達摩。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是卡皮拉瓦斯圖的一位國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圖是一座位於尼泊爾邊界附近的印度東北部城市。
悉達多大約公元前563年出生於今天尼泊爾境內的藍田比尼區的一個喬達摩民族與賽基亞部落聯姻的家庭中。他十六歲和同齡的表妹結婚。悉達多王子在豪華的皇宮裡長大,不乏物質享樂,但卻十分不滿。他看到大多數人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即使有錢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所有的人都是病魔纏身,最終夭折西天。這就使悉達多必然想到生活中還有比倏忽即逝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東西,但是痛苦和死亡很快就把它們完全吞沒掉了。
29歲的喬達摩剛得長子就決定放棄當時優越的生活條件,一心一意地去尋求真諦。他告別妻子和孩子,拋棄萬貫家產,離開宮殿,成為身無分文的流浪漢。在一段時期內他和當時一些有名氣的聖人一起探討人生,但是熟知了他們的說教以後,他感到他們解決人生問題的辦法是無法叫人滿意的。
人們普遍認為極端的禁慾主義是達到真知的途徑。因此喬達摩曾一連幾年極度行素和禁慾,企圖做一名苦行僧,但是他終於認識到折磨自己的**只能使自己的頭腦模糊不清,而不會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恢復了正常飲食,拋棄了禁慾主義。
他獨處幽居,努力探索人生問題。終於在一個黃昏,當他坐在一顆巨大的無花果樹下時,所有人生問題之謎似乎一下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