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第2/4 頁)
,思考片刻,最終輕輕點頭,語氣溫和地說道:“董中郎言重了,戰場之事,難免有得有失。能助中郎一臂之力,是我的職責所在。”他的言辭簡潔卻並不冷漠,話語間滿是正直與客氣,然而內心的焦慮卻早已悄然佔據了他的心頭。
張鼎的目光並未與董卓對視過長,彷彿有意迴避那份試探般的目光。他的思緒早已飛向廣平城,孫原的危機時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孫原手下兵力薄弱,廣平城如今如履薄冰,黃巾軍的動向越發不容忽視。如果此時不加快應對,廣平恐怕就會失守。而這場局勢的牽動,也將影響魏郡的穩定。無論如何,孫原的安危都讓張鼎無法無動於衷。
董卓似乎並未察覺到張鼎內心的波動,依舊微笑著,彷彿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張校尉,今後的戰局還需我們共同應對。如果有機會,我們不妨聯手出擊黃巾軍,徹底扭轉局勢。”他的話語雖然溫和,但其中的暗藏命令與期待卻不言而喻,彷彿他已經在心中將張鼎視作自己的棋子,隨時可以排程。
然而,此時董卓忽然放下了手中的酒杯,目光復雜地看著張鼎,眉頭微微皺起,似乎是在斟酌什麼。終於,他開口道:“張校尉,你出身帝都,自然不知我西北武人何其粗獷。董某從軍三十年,摸爬滾打,從不與士族為伍。不過近日……不得不高看你一眼。”
“昨夜兩番恩情……”他的語氣忽然變得低沉,眼中閃過一絲感慨,“董某記下了。你以往可曾想過,像我這樣的人,竟能得到像你這樣的支援?”
董卓說著,眼中的粗獷逐漸消失,似乎在那一瞬間,他透過張鼎的冷靜與理智,看到了自己某種缺失的部分。或許是因為自己身處權力漩渦太久,身邊的朋友和部下總是出於利益的驅動,而張鼎的無私幫助讓他感到一種久違的真誠。他直視張鼎,言語間少了以往的權謀與試探,多了一份感激與自知之明。
張鼎的神情沒有絲毫波動,他依舊保持著淡然的姿態,眼中帶著一絲溫和的光芒,但卻並未急於回應。董卓的聲音沉沉地迴盪在空氣中,每一個字句都充滿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張鼎心裡知道,董卓並非那種容易動情的人,畢竟一個常年征戰沙場,手上有無數血腥戰果的武將,不太會對外人袒露過多感情。然而此刻,董卓顯然已經將張鼎視為一個信賴的盟友,甚至是一位可以並肩作戰的朋友。那種直白的感激和坦誠,讓張鼎有些出乎意料。
他微微抬起頭,目光深邃,似乎在這片寂靜中,回想起昨夜的戰鬥。黃巾軍突襲的那一刻,情況極為緊急,形勢變得極為複雜。董卓帶領的兵力在瞬息間與黃巾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而他作為統帥,身先士卒,親自指揮,憑藉著果敢與力量穩住了陣腳。張鼎雖然並未在前線廝殺,但他的援軍及時趕到,憑藉他卓越的指揮與兵法佈局,將局勢扭轉。而董卓那一夜的決斷,幾乎決定了雙方勝負的天平,若不是他出手相助,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張鼎清楚,他的參與其實並非出於個人情感,而是為了大漢江山的安穩,他的使命使然。那些“情誼”只是浮光掠影,真實的責任感早已深深紮根在內心。然而面對董卓這份真心,他依然沒有絲毫的浮躁,語氣依舊平和,言辭依然冷靜而理智:“董中郎,不必言謝,事關國事,出征平亂,協防共援,本是義不容辭之事。既是大漢校尉,出手救援同袍,何嘗不是分內之事?”
他的話語如常,卻在董卓耳中迴響。董卓低頭沉思,他能夠感受到張鼎話語中的堅定和冷靜。雖然言辭沒有多少溫度,甚至顯得有些冰冷,但他卻從中感受到了忠誠與責任。那是一種如山般沉穩的力量,讓他不得不心生敬佩。董卓這時才真正理解,張鼎之所以能夠站得如此高遠,並非僅僅因為他的才華,而是因為他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能夠冷靜思考,做出最合適的決策。而這一點,正是董卓所缺乏的。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