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1/5 頁)
張放呢,作為整個都護府精力最充沛的人,他除了每天上午例行騎射、騎砍基本訓練之外,下午則進行走訪調查、摸底工作。
張放一直想弄明白一件事,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漢軍士兵,毅然隨陳湯、甘延壽踏上漫漫西征旅途。除去所謂的“皇命”之外,應當還有什麼實際的東西,在激勵他們。他的調查,先從“眷聚”開始。
漢朝的軍隊,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京師兵(南、北軍),一是郡國兵(包括邊塞兵、屬國兵、屯田兵)。其中屯田兵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最明顯體現在,將士可以帶家眷。
眾所周知,軍隊歷來只有軍人,不允許出現眷屬。莫說士兵,就算是將軍,也沒有攜帶家眷的權力。但屯田兵卻是例外,因為他們既不是“更卒”(短期服兵役),也與一般“正卒”(長期服兵役)有所區別。他們忙時農耕,閒時操練,更接近於民兵,但又比民兵更正規。他們就像後世的農墾大軍一樣,終其一生,都將在塞外紮根、開花、散葉……所以,他們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個個家庭。
所以,當初被圍困在烽燧時,張放問阿里穆,交河壁有多少兵力時,阿里穆回答不是多少人,而是“三百戶”。
無論是都護府,還是交河壁,都有軍營,營裡有將士,所有的管理,與其餘郡國兵營沒什麼不同。只是在軍營數十里之外,有一個軍屬聚集區,形成一個聚落,這就是“眷聚”。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擴大版的“軍屬大院”。只不過後世的軍屬大院裡都是軍官家屬,而眷聚則不分吏士,大夥都是軍屬。
張放暫時沒有進入軍營調研的權力,但他可以自由出入眷聚,而有些東西,從吏士的家眷口中,或許能夠了解更透。
屯田吏士多半來自三河(河東、河西、河內),來自北地郡的自然也不少。青琰經常出入眷聚,與那裡的婦孺老嫗都相識,而且還跟一戶來自陀螺山十八拐的丘姓人家認了遠親。
張放的初步調研,就從這戶人家開始。
從外部看,眷聚更像一座城寨,有高高的土增,有堅實的紅枊寨門,四角有瞭望塔,塔側有烽燧,塔裡有專人守望。看來歷代西域都護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讓部下吏士安心,就必須確保眷屬們的安全。
張放是在軍吏丘堂引領下進入眷聚的。丘堂就是今次張放要拜訪的人家。得知貴人來訪,丘堂特意休假,引領而來。
拍馬馳近高高的紅枊大門前,丘堂重重拍門,很快上頭垛牆處探出一個腦袋:“丘叔,你回來啦……咦,這些是什麼人?”
“貴人。丁季,你也不要多問,快開門。對了,今日我家二兒可曾巡邏?”
垛牆上少年好奇打量著披厚鬥蓬的張放一行,點頭道:“丘仲在西角守望呢……”
“叫人替他一下,讓他回家迎客。”
“呃……好。”少年又使勁瞅了幾眼,這才縮回去。旋即紅枊大門嘎吱吱向兩側敞開。
“眷聚內多是婦孺老弱,尚有少許未博籍的少年,便令他們擔當巡守,衛護家園。”丘堂一邊肅手延請,一邊解釋。
張放點點頭,他這幾天剛弄懂“博籍”的概念。所謂博籍,就是徭役登記,漢朝以十七歲為準。也就是說,滿十七歲,就需要承擔各種徭役,其中自然也包括兵役。而在此之前,這些未夠年紀的少年,便可以承擔起瞭望、巡邏、示警等基本功能。這既是保衛家園,也不失為一種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鄧展邊策騎前行邊問:“丘吏中子年紀幾何?”
“年十六,虛十七,過了春天就博籍了。”丘堂深深吸一口氣,“不瞞鄧老弟,我此次請求西征,半是為了這小子將來不用更戍啊!”
第九十八章 【調 研】
(感謝大盟、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