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五代十國(8)(第1/5 頁)
土地,一個古老的話題。
自從人類由遊獵社會步入農耕社會之後,這一話題便一直在延續,多少年來,無數的紛爭、流血,無數的改革、革命,無數從無到有的的戰爭,無數由盛到衰的王朝,都圍繞著這個近乎永恆的話題展開。在工業文明興起之前,土地幾乎是人類社會中唯一的基礎資源,是人類文明延續的根本依賴,也是數千年來人們自相殘殺的罪魁禍首。
從遊獵社會步入農耕社會,標誌著人類自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的第一步。因為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為嚴密的勞動分工;因為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為全面的制度規範;因為土地,族群日益衰落,因為土地,國家開始出現。
無論史學家們持何種觀點,無論現代社會關於人類文明演化階段的劃分是否科學是否客觀,無論是東方的史學家還是西方的史學家,都毫無異議地肯定一點,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任何所謂的有記載的人類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與再分配的歷史,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土地,是唯一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動力。
每一次時代的更替,都以土地為標誌;每一次王朝的變遷,都以土地為內容。
西周建立的封建制的核心,是對土地的所有權做出了從上到下的等級式分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這是一個終極的地主,一般而言,凡是過於絕對的,往往是最不實惠的。
因此天子實際擁有的土地非常少,只有京城周圍那麼一點點而已。
其他的土地,則大多以“分封”的模式被天子分給了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貴族們。
天子分封出去的這些家人,這些大臣,這些貴族,叫做公、侯、伯、子、男。
而這些接受天子分封的皇親大臣貴族,如今被我們稱作“諸侯”。
諸侯們會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二次分封,將這些土地的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家臣。
諸侯的家臣,分為上、中、下三等,他們分別是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天子擁有的土地,在理論上是無限的,因此這片土地的名字叫做“天下”。
諸侯在得到天子的許可後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兩座祭壇,以祭祀分管土地和五穀的兩位神祗,這兩座祭壇,分別叫做“社壇”和“稷壇”,統稱“社稷”,因而可以建立社稷的諸侯的土地又被起了一個很新鮮很時髦的名字,叫做“國”。
大夫們的土地更少,他們既不能分封,也不能建社稷,只能用這些土地上出產的糧食來養活一些人為自己打工,大夫的土地被取了一個非常老土的名字,叫做“家”。
那些吃大夫們的糧食,為大夫們打工的擁有各項專業技能和知識的自由人,被稱作士;他們是僅比奴隸們高一個層次的社會階層。
但是士這個階層自從出了一位行孔排行老二的傑出學者及思想家之後,便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這個階層開始由胡吃悶睡寄人籬下混日子向一個共同的理想努力。
作為一個士,他們沒有土地,這就意味著,他們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一無所有……
純粹的無產階級……
因此,士們的理想,便從自己的身體開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士的理想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修身,要透過修身獲得一些土地,以使自己躋身“大夫”的行列,擁有一個“家”。
第二個階段是齊家,要透過齊家獲得更多的土地,使自己由大夫而躋身諸侯的行列,擁有一個“國”。
第三個階段則是治國,要透過治國獲得比諸侯更多更廣闊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