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2 頁)
果自己不做音樂是不是就不會這樣痛苦,可「如果不做音樂」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假的。
既然熱愛,就不可能不做。
一首歌唱完,盛知新尚沉浸在悠揚的尾聲中,執意要把最後那段彈完。待琴音消散,他才緩緩抬頭,看見斜前方那個穿著旗袍的女人輕輕拭了眼角。
權子安清了清嗓子,問道:「你覺得這首曲子怎麼樣?」
「很好啊。」
權子安習慣性地掏出根煙,瞥了眼一旁的溫故,又把煙塞了回去:「我自己選的歌當然好,我就是想問你對這首歌的感覺怎麼樣?你覺得這首歌寫了什麼?」
《最後的芭蕾》那部電影盛知新其實看過好幾遍,但都是去學音樂創作手法的,故事也跟著看得能倒背如流,講的是1944年日/本/兵俘虜了一個芭蕾舞團,讓她們給軍官表演跳舞。可這群半大的小姑娘沒有一個妥協的,紛紛倒在了刺刀下,只剩下主角一個人。
主角答應了日本人的要求,但將演出時的髮簪換成了一柄尖銳的小刀,伴著音樂跳完最後這支獨舞后割了軍官的喉,自己咬舌自盡。
電影是個悲劇,但這首歌無論詞和曲調來說都算不上哀傷,反而相當悠揚有力,配上電影中主角鮮紅色的芭蕾舞裙,一般人看後可能莫名覺得還挺喜慶。
但盛知新查了資料,這個時候的侵/略/軍已是強弩之末,受難的人民馬上就能看見抗戰成功的曙光。那一身紅色的小芭蕾舞演員代表了千萬名在抗戰中犧牲群眾,一同用生命換來了新時代的太陽。
不能說是哀傷,倒不如說是悲壯裡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與希望,像野草般,春風吹又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